迪趣网

​踏迹寻音: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原来出自贵州惠水县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踏迹寻音: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原来出自贵州惠水县 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来龙去脉 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耳熟能详,传唱了多年,想不到就在离贵阳60多公里的地方。在上音博士

踏迹寻音: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原来出自贵州惠水县

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来龙去脉

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耳熟能详,传唱了多年,想不到就在离贵阳60多公里的地方。在上音博士刘博的带领下,一行人驱车前往贵州惠水县。

原名毛家苑乡

好花红乡,是黔南布依族民族文化品牌“好花红”民歌的发源地,也是惠水著名的“文化之乡”、“山歌之乡”和“金钱桔之乡”,距离贵阳60多公里。

好花红乡政府所在地叫毛家苑,原名为毛家苑乡,2002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好花红乡”。全乡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现有26300多人,其中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其实真正的“好花红”民歌出在好花红乡的辉岩村,到好花红乡也主要是游览辉岩布依寨

辉岩布依寨是周围数十里,星罗棋布的布依寨里最大的一个,这里有着秀丽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奇特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人文景观。

辉岩布依寨除了有金桔园林、壮丽的辉岩大桥、布依长廊以及神奇的偏坡田等胜景外。主要是这里还保存有天下第一布依堂屋——布依博物馆

近年来,贵州各地打造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建了许多旅游村寨,但都是人工打造包装的多。走进村寨,除了人工包装的房屋外墙,没有什么文化内涵,游客进去,寡然无味。

辉岩寨与其它旅游村寨不同的是,在包装村寨的同时,完好地保留了十几栋数百年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以天下第一布依堂屋为中心,分别留有各自的特色,有染织人家、酿酒人家、文灵郎之家、武灵郎之家(古代朝庭封的相当于七品官的称号)等。

走在这些布依族祖先曾经往过的地方,你会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其内里所蕴含的勤劳、智慧、勇敢和善良的传统和文化。

为了发扬和打造《好花红》这首民歌的品牌,当地政府在辉岩村专门打造了好花红广场,在广场立有毛主席接见1956年上京演唱《好花红》这首民歌的两位布依姑娘的塑像,塑像下完整地雕刻了《好花红》的全部词曲和当年《好花红》轰动京城的盛况。

在广场的正面有一面墙,上面绘有布依族的各种风俗及传统,这就是布依文化长廊,在长廊的左边,是一条专门铺设的观景步道,沿着步道可以观赏围绕村边的金桔林,因我们去时不是金桔成熟的季节,只能看到桔林,可以预见,当金桔成熟时,又是另一番美丽的田园风光。

沿着步道行走约几十米,见一名叫“大门楼”的小寨门,往里走几十米,便是辉岩寨布依古民居的集中处。

中华第一布依堂屋位于寨中,在清道光年间,辉岩寨的布依先辈在这里建有一幢“干栏式”的楼房,全楼一正长五间,两厢各3间,两楼一底,配朝门、围墙构成的“三合院”面积共580平方米,距今已两百年历史,是目前布依族类似房屋建造结构、装饰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格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栋,闻名于世。

经专家考究被命名为“天下第一布依堂屋”,这里是到辉岩村旅游的必经之地。据说房屋主人是文化之家,当年上京演唱“好花红”的姑娘中有一个就是他家出去的。

在天下第一堂屋周围,便是古民居群,我们参观了染布之家、武林郎、文林郎之家等,这些民居有石彻的,也有土泥筑的,但都显得高大、整齐、简洁,一般是上楼下圈,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

总之,每家都明亮干净,显示出布依族是一个有文化、爱劳动、重清洁的民族。走在古民居的巷道中,仿佛离开了世间的繁华,有一种悠然宁静的感觉。此外,还看到了著名的上海作家叶辛的作品阅览室,估计虽是“迁移”而来,但也证明了当年叶辛在贵州的一段生活、写作的经历。

《好花红》源于毛家苑乡辉油寨,由当地布依族群众集体创作了这首歌,几百年来布依山寨世代流传,久唱不衰。

追溯原始创作者

若要追根溯源《好花红》的创作者,说来话长。1953年,当时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宗贤和贵州省歌舞团的黄江帆、曹玉凤等同志先后到毛家苑采风半个多月。当他们听到惠水民歌后,觉得该歌曲调悠扬、悦耳动听。

于是在乡政府帮助下,找来辉油寨的歌手王昌吉、王昌松、伍政权,谢世平几个青年到乡政府唱歌给他们听,当时大家不好开口,王昌吉同几个青年比较老练一点,便唱起《好花红》来。

省里来采风的几个同志很认真,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并按照他们唱的音调写好曲子。由此,《好花红》这首布依民歌,经省作曲家整理以后,得以登台亮相。

1956年11月,惠水县举办了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毛家苑的布依姑娘秦跃珍、王琴惠两位歌手便演唱了这首歌曲,前来观摩演出的省内专家又以《好花红》的音乐素材进行二度创作,使《好花红》又进一步走上舞台。

演出结束后,两人唱的《好花红》获得一等奖,被省广播电台录音播唱全国。不久,正当《好花红》走红祖国大地时,风波来了,有人说它曲调不符合布依族民歌风格,有的说它脱离布依风味,有的说它的歌词采集和记录者变成了别人的作品,一时间《好花红》这首歌在群众中议论纷纷,争执不休,各家报刊也发表不同的观点。究竟谁对谁错?

据黔南州歌舞团的王思国说,这首歌曲最早是1955年秋,省歌舞团的黄江帆及曹玉凤夫妇来毛家苑采风,当时的王昌吉、贫协主席伍政权及秦元慧等人首次演唱,你逗一句我提一句进行初修后,才由曹玉凤对曲调进行记录整理,《好花红》这首歌才流传下来。

直到2003年10月份,《惠水报》发表了这首歌曲,黄江帆和曹玉凤夫妇看了报纸上的歌曲后,连连摇头说:“哎,这歌曲完全走调,唱时总感到曲调的节奏、速度等都不符合布依族原有的风格,与当年记录整理的《好花红》相差太远。他俩希望有关人员对《好花红》这首歌曲进行采访考证,能还《好花红》以本来面目。

消息一传,有位热心的记者马上写了一篇“《好花红》曲调有误”,文章一发表,引来不少群众议论纷纷。

为了弄清事实,记者到有关部门查阅,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协主编,1996年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民间歌曲集,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收录,惠水县及平塘县、贵定县、贵阳市的6首《好花红》歌曲。

其中有两首是来自惠水县的王昌吉演唱,黄达成、李继昌记录;而另一首由杨光英演唱,曹玉凤、黄达武记录的歌,按专家行话讲:“由于地区不同,演唱曲调及风格也不尽相同,这是民歌的统一与自然的表现力。”

而最早搬上舞台的演唱者是毛家苑的杨光英,民间也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说法。其中,作为男性的老年歌手王昌吉演唱的《好花红》风格古朴、典雅、苍劲,有一种历史的沉积感,故被称为古体《好花红》,杨光英版的《好花红》为新版。这两首不同曲调的民歌虽歌词曲大体类同,也有不同之处,但总体区别不大,应该没有正误之分。

当时任惠水县文化馆馆长的黄达武,是按当时总部的要求,对《好花红》进行采集、录音、记谱。这一正确的做法为《好花红》歌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另外,王昌吉演唱的《好花红》在编写中,经过编委协商,在注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情况下,收入曹、黄二人相同的记谱,杨光英演唱的《好花红》也收入《贵州卷636页》。

其实在贵州的贵定、龙里、平塘、都有同一内容、不同唱腔的《好花红》,故贵州卷才收入了6首《好花红》。

作为历史资料,有助于音乐工作者考察和研究布依族的发展史,《惠水报》刊发的又恰是这一首,原意是让更多人了解《好花红》历史的“原生态”,也因有关于《好花红》历史这方面的文章介绍太少,故就造成人们不太了解,引起许多误会与无休止的争论,这只能说各个版本都有它的不同特点。

不因王昌吉版本唱得少,就说它曲调有误;也不因杨光英版本传唱广泛,说它是正确的,在文化艺术上无此歪理。再说,这也不是某某文化人凭个人感观,下此论断。总的来说,应该多联系专家,多考究历史,才不至于出此差错。

此歌由后来的秦跃珍、王琴慧在北京参加1957年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汇演中演唱,受到专家学者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实况录音,引起全国轰动。

节后,这首歌才被发掘搬上历史舞台。1981年6月,经国家民委批准,省、州文化局协助,此歌才再度在惠水县董朗大桥“六月六”歌会登台演唱亮相。

1953年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宗贤又按这首歌的旋律作基调,创作出了《桂花开放幸福来》,一经演唱,很快又红遍祖国大地,这首歌与《好花红》成了不可多得的民族姊妹篇。

1998年12月,贵州省布依族学会成立之时,《好花红》这首歌被作为大会会歌,同时刺梨花又作为图案会徽。

《好花红》这首歌以它的民族风格、柔美的歌声、抒情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旋律,誉满全球,被誉为布依族民歌中的一颗明亮的珍珠,她不愧是:“痛饮刺梨酒,醉听好花红,大地唱红遍,牢记人心中”的一首歌,人民群众喜爱的好歌。

景点:九龙禅寺

美食:农家乐遍布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