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弼:满清皇室最后的希望,死后半月清朝灭亡
良弼:满清皇室最后的希望,死后半月清朝灭亡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良弼
良弼,姓爱新觉罗,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满清宗室成员,系清太祖努尔哈赤幼弟贝勒巴雅喇八世孙,是“根正苗红”的“官N代”。这样钟鸣鼎食的家庭,良弼可谓是含着金钥匙投胎的,在晚清的时局中,满清贵胄早已没有了先祖的勇武,大多沦为“四九城”(北京城)中提笼架鸟之辈,凭着父辈的余荫,良弼本可以过着富贵的一生。然而,良弼所处的时代已经是风雨飘摇的晚清,大清帝国在内忧外患中举步维艰。
甲午战后,大清国掀起了一阵“日本热”,清廷大量选拔优秀人才到日本留学,特别是学习军事。清廷也借机从满洲亲贵中选拔干才参与留学运动,以便将来利用这些人才组建大清的嫡系军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22岁的良弼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军事,良弼先后在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良弼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毕业。同年归国,进入大清国编练新军的最高指挥中心练兵处(当时练兵处的一把手是庆王奕劻)。
作为少有的精通军事的满洲干才,良弼在练兵处很受奕劻器重,不久后,良弼就被提拔为练兵处军学司监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良弼被提拔为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后又提拔为禁卫军训练大臣,实际负责管理大清最后的中央军禁卫军。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清廷仿照日本参谋本部设立军谘府,统筹全国陆海军事宜,首任军谘大臣为载涛,但载涛不懂军事,实际主持军谘府的就是良弼。史载:"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
在军谘府,良弼还多方延揽人才,举凡吴禄贞、哈汉章、沈尚谦、卢静远、章递骏、陈其采、冯耿光、蒋百里等无不延纳,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
在良弼的苦心经营下,禁卫军的战斗力为之一振,成为的大清国的重要军事力量。而且良弼凭借其超高的威望和军事才能,得以对袁世凯的北洋六镇进行有效压制,良弼在日,袁世凯始终无法对北洋进行绝对控制。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清廷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负责对南方革命军的作战。1912年初,袁世凯与革命党达成协议,促成南北议和。良弼闻讯后,遂与溥伟、铁良等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宗社党”),一时间清廷声势颇振。
革命党深知良弼一日不除,南北议和就一日不成,清廷退位也将遥遥无期。于是,革命党决定刺杀良弼,以摧毁满清最后的希望。1月26日,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成员彭家珍(四川武备学堂毕业生)在光明殿胡同家门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红罗厂街)用一颗炸弹袭击,良弼当场被炸成重伤,2天后不治身亡。良弼死后,“宗社党”一哄而散,满清皇室最后的抵抗意志崩溃,就在良弼去世后不到半个月,2月12日,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大清帝国灭亡,历史进入民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