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火车迷们这么热衷于「科普」绿皮车的原有含义?
为什么火车迷们这么热衷于「科普」绿皮车的原有含义?
#暑期创作大赛#
尽管现在普通人嘴里喊的绿皮车的含义已经显然发生了改变,一切外表是绿皮的普速火车都被叫做绿皮车,而所谓的“真正的绿皮车”已经非常少见,以至于媒体提到时往往采用“慢火车”来指代。
能预想到的是,这个问题下回答一定是一边倒的火车迷圈的观点(因为普通人根本不太可能关注这样的话题),但还请各位保持克制。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纯绿皮车还很多,电风扇、可打开的车窗、小锅炉、昏黄的灯光。旅途伴随着车厢连接处的吱呀作响,车轮的咣咣铛铛。二百来公里的小慢车一般需要运行四五个小时,打发无聊时光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可总是在列车一次次的启停中惊醒。
后来逐渐开始有了红皮车,白皮车,蓝皮车,橙皮车,再后来有了动车、高铁。十多年前吧,普速统一刷装绿皮,高动统一刷装白皮。视觉上可能是单调了一些,但普通人真不知道铁路为了维护那些五颜六色的外皮需要付出多大的人工和材料成本,“外美内实”的客运是名片,只是一直在亏损,对于铁路企业来说刷装不是粉饰,是实实在在的控制消耗与惠民措施。
很多人喜欢老绿皮车是一种情怀吧,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忆追溯吧,那段慢时光有点“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味道吧。我虽然是火车司机,但对很多车底型号掌握的不如“火车迷”们。开小慢车那几年,脑子里确实没有太多浪漫的想法,直到现如今对老绿皮车才有了一点怀念的感觉,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这可能是走向衰老的一个标志。
现如今发达的交通网络构建,给了大众更多的出行方式。铁路客运虽然算不上在缝隙里求生存,但老绿皮车时代的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国铁的大部分旅客列车,只有在特定的时段才会出现一票难求,“赔本赚吆喝”成了常态。很多列车即使满员甚至超载,那点票价也不够个成本。但还有很多地方经济欠发达,这种绿皮车你还不得不开。所有人都懂高铁舒适又快,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能力拿高于普列几倍的票价来换时间。
铁路的产品是人或者货物的位移,这句话我觉得够理性,但少了很多让人舒服的温情。铁路是企业没错,但他是中国铁路,是所有中国人的铁路。他没有彻头彻尾成了资本的产物,只是在默默承担着中国铁路应该具有的坚韧与责任。但这个“铁老大”嘴太笨,他从不愿意高调宣传自己,怕引起负面效应。
对铁路又爱又恨的“火车迷”们,对铁路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应该都很深,不要被一小撮人带偏了节奏而去人云亦云,肆意诋毁。什么颜色的车皮重要吗?穿上马甲也照样认识不是,他就是个为大众服务的运输工具而已。
真正的喜欢可能如“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应该有个逐步提高的阶段性认识。眼界高一些,或许才会有一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