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国家自然基金的由来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国家自然基金的由来 国家自然基金的由来 今年国家自然基金会对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的通报,大家再次对此基金引起关注。 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

国家自然基金的由来

国家自然基金的由来

今年国家自然基金会对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的通报,大家再次对此基金引起关注。

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三批次)

日期 2022-10-25 

近期,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调查审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务会议审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相关科研不端案件涉事主体进行了处理。现将给予通报批评的有关案情及处理结果予以通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年10月24日

这里不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处理的人,谈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来历。

今天选择几个科学家在国家自然基金成立20周年的谈话来了解国家自然基金

一、我们这里看看叶笃正的看法

(叶笃正 1916年2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年来,在推动科学发展、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得到了科技界的广泛认可。今天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直属于国务院的事业单位,在推动基础研究发展、提高我国科技源头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年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科研经费按行政单位分配发放。当时广大科技界及教育界人士认为,这种方式有许多缺点和弊病,改革的呼声很强烈。1981年,中国科学院89位学部委员联名向中央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基础研究持续稳定发展。我也是当时的签名者之一。1982年,国务院拨专款设立科学基金。

我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公平”两字上做得较好,这是得到科技界公认的。科学基金资助面广,覆盖自然科学所有学科,因此在推动各学科均衡发展、提升我国科技源头创新能力方面能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我对自然科学基金是很有感情的,“爱之深,责之切”,因此在这里愿意多谈一些希望和建议:

首先,希望基金委高度重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织调研我国在资助的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国外的差距,并研究提出我们应该重点赶超的学科领域,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提出政策措施。

其次,我国跨学科领域的交流平台太少,基金委几乎与我国开展基础研究的所有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有密切联系,又建设了包含各个学科领域的庞大的评审专家库,最有条件构建一个开放、跨学科、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再次,自然科学基金的“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方式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我认为对团队的资助还需加强。培养团队的思想应体现在科学基金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加强项目实施中研究生的培养、促进项目资料的共享等等,在管理上可以研究采取多种措施。

最后,希望自然科学基金委能在促进项目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的共享上做些工作。各领域项目取得的许多观测数据应该共享,是一些项目承担者的共识,但如何实现共享,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我认为基金委可以牵头建立一个项目成果的共享平台。

二、李政道的谈话

(李政道 1926年11月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祝贺与期望

我想选取几个时间节点,简要回顾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随中国基础研究发展而发展的历程,作为对祖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20周年的祝贺,同时对祖国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工作提出一点期望。

1981年,89位学部委员致函中央领导,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充分发挥科学家在配置基础研究资源方面的作用。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开始实施。为促成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的建立,此后一年多我尽力收集一些发达国家的有关资料,提供给科学院的领导者们参考研究,并多次向中央领导提出有关建议。1985年7月3日和7月12日两次给小平先生的信中,我都提出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意见。1985年7月16日小平先生接见我时,我又向他面陈建立自然科学基金制度的重要性。小平先生和其他在场的中央领导明确表示赞成。不久,正式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展得蓬蓬勃勃,也确定了“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但科学传统和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对基础研究的重要作用难以形成共识并给予强有力支持。然而在这样困苦的情况下,自然科学基金在高水平成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5月,自然科学基金委举行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纪念活动,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先生高度评价了科学基金取得的成绩。我荣幸地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了题为《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的演讲,呼吁进一步发挥科学基金在发展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

现在,全社会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很大提高。基础研究整体水平长足进步,在一些学科领域取得不少重要成果,队伍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曾丧失了20世纪科技发展的很多历史机遇,现在一定不能再错过,完全可以在某些学科领域取得“点”上突破,并以此带动全面发展与提升。其重要保障措施是继续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使其占全国R&D总支出的比例从现在的5%左右提高到15%以上,同时进一步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应发扬良好传统,发挥引领未来的作用,肩负起迎接新一轮科学革命挑战的神圣使命。

三、侯祥麟的一些看法

(侯祥麟 1912年4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委员。)

弘扬传统 激励创新

我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建和发展初期的一些重大决策,可以说见证了我国科学基金事业早期的成长与发展。这些年,我虽然与科学基金工作的直接联系不多,但对其仍十分关注。二十年来,基金委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支持基础研究,在科技界建立了良好声誉,赢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现在强调自主创新,但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和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措施。自主创新要靠人才、靠环境,还要有体制和制度的保障。人才要靠好的环境来培养、来让他发挥作用,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有良好的体制和制度。基金委此前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并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科学基金制在我国的成功,我认为可以归因于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了一套科学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科学事务的机制。在20世纪80年代初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背景下,这套机制对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其次,坚定执行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十六字评审原则,这种依靠科学家群体民主决策的方式,也许不能保证每个最优秀的项目都能得到资助,但是能有效避免差的项目得到资助。再次,基金委的工作人员大都来自科研一线,了解科学发展走势和我国基础研究实际,又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使基金委形成了密切联系科学家、热情服务科学家的工作作风。最后,依靠科学家的监督,保证资助工作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我希望基金委今后在保持和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激励创新的新举措,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作出更大贡献。为此我有三点想法和建议:第一,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重大创新,失败几率高,对失败者要有宽容的态度,鼓励他们继续坚持研究。第二,基金委专门设立一个软科学课题,研究世界上所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深入分析促成创新的环境和因素,为营造创新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第三,现在科学基金事业发展很快,申请量、国家拨款、资助强度不断提高,科学基金的管理应高度重视审计工作、提高科学基金的使用效益。(陈敬全、赵学文、侯珉整理)

这里可以看出国家自然基金会成立时中科院原来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们为改变科技研究拨款方式而发起的。 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变革科研经费拨款方式,中国科学院89位院士(学部委员)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首肯。1986年2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

自然科学基金委是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负责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方针、政策和规划,有效运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