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藏”拉达克:中国人最为向往,却最难以抵达的目的地
“小西藏”拉达克:中国人最为向往,却最难以抵达的目的地
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在西藏更西的地方,有一个由无数雪山托起的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地,这里不仅在地理地貌上与西藏有诸多相似之处,还一直保留下许多藏族的传统文化,来到这里,你会恍然觉得自己仍在西藏,街道上是藏式民居和寺庙耸立,牧场上则是黄种人着藏服放牧着与羌塘羊同种的克什米尔山羊,这个地方就是拉达克,一个被誉为“小西藏”的地方。

遗世独立的“小西藏”
拉达克,是个藏语名词,意思是“喇嘛之地”,位于中国西藏的西边,克什米尔的东南部,准确说是在印度所控制的克什米尔东北部的狮泉河谷和印度河谷一带,是当下印度境内面积比较大,但海拔最高的,最为偏远的地区。拉达克全境都在“世界屋脊”之上,海拔介于3000米至6000米,面积为45110平方公里,约占印控克什米尔的45%,相当于7个上海那么大。

克什米尔地区区划局势图
地理上,拉达克被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两大世界最高的山系从南北两面将其夹峙其间,将它与外界隔离开来,几乎平行的拉达克山脉和赞斯卡山脉又从中横贯。所以拉达克是一个高山与峡谷并存的高地,只有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印度河上游峡谷附近、在喜马拉雅的冰川融水滋养出的小块绿洲上,拉达克的居民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村、镇。

拉达克被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两大世界最高的山系从南北两面将其夹峙其间,将它与外界隔离开来

也因为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北来的湿气和南进的南亚季风雨水均无法吹进来,所以拉达克是世界上最崎岖、最荒芜的山地之一,气候干燥,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气温则自南而北递降,温差很大。夏季温度范围为3〜35 ℃,由于高海拔,拉达克的夏天很短暂,但也足够种植青稞、大麦、豌豆等粮食作物。

拉达克赞斯卡山谷的Phuktal寺
冬季的最低温范围在-20〜-35 ℃,所以在首府列城机场修建前,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拉达克常常因大雪封山,与外界联系的山口有6个月的时间不能通行,于是此时的拉达克就会完全与外界隔绝。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拉达克纵然地域辽阔,但也只有位于印度河谷中的223平方公里的土地才适合居住和耕种,所以人口也只有26万,不足印控克什米尔总人口的5%。


但就是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重重雪山接天连地,像守护一个久远的神谕一般,守护着拉达克古老的藏文化。这里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当地人无论建筑、服饰、语言,以及信仰的藏传佛教都与西藏别无二致,首府列城的地标性建筑与拉萨的布达拉宫基本相同,故而以“小西藏”来形容拉达克是贴切的。

无论地理、民族,宗教与文化,拉达克皆源自西藏,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信仰噶举派佛教。

拉达克大部分的居民住在海拔3000米的印度河上源的山谷里,首府列城曾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
从中国西藏藩属到印控克什米尔
事实上,拉达克历史上,自13世纪至19世纪中叶,都与西藏保持着从属关系,属中国西藏的一部分,清朝时为受驻藏大臣节制的西藏藩属。二者不仅贸易往来密切,拉达克的王公还要每两三年要前往拉萨进行年供,还要给达赖喇嘛送上贡品。但1834年,随着英国深度殖民印度,在其支持下,锡克帝国入侵了拉达克,自此拉达克沦丧外人之手,至于达拉克沦丧的细节过程,我们下期专讲。

总之拉达克先是落入锡克帝国之手,之后锡克帝国被英国人覆灭,拉达克又成为英属印度殖民体系中克什米尔土邦的一部分,1947年印巴分治后,战争后拉达克最终成为印控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但对于中国而言,自清朝以来,就从来没有承认过被侵占的拉达克属于外国,对此印方曾声称,中印边界西段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划定,遭到中国方面的驳斥,直到今天,中印边界西段问题仍悬而未决。
视频加载中...
拉达克的现状
印度对拉达克之所以野心勃勃,远不是觊觎拉达克贫瘠的土地,而是达拉克作为传统上中国西藏同中亚和南亚交通、贸易的中心和门户的地理区位而赋予的地缘战略价值。尽管拉达克处于中国版图的边缘,但却是沟通印度次大陆、新疆南部、西藏甚至是亚洲中部的枢纽,同时这片高地也阻挡了北方邻国对首都新德里的潜在俯冲威胁,并给自身提供了进一步在藏区渗透的跳板。

所以尽管印度已经拿下了拉达克,却并不满足于此,甚至还声称中国境内的阿克赛钦地区也属于印度,为此据印媒报道,印度军方在拉达克已部署超过8万人的军队,并且不断在拉达克地区加强承重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拉达克大环线”和辛库拉隧道建设。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引发了双方边境持续不断的冲突。而在战场上牺牲的我军战士,有一部分便长眠在新疆皮山县的康西瓦烈士陵园,这里与拉达克就隔着一道喀喇昆仑山脉。

60年代初印度奉行“前进政策”,在中印边境西段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蚕食中国领土,建立了43处侵略据点。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至2021年,共有112名烈士长眠在康西瓦烈士陵园,他们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
这里额外延伸一下“拉达克大环线”建设。印控克什米尔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信奉藏传佛教的拉达克、信奉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谷地和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其中拉达克面积最大,人口最少,查谟面积最小,但人口最多,属于平原兼山地的地形,三者以高山和溪谷为界。

拉达克主要公路示意图
拉达克地形封闭,与外界连接主要靠两条公路,分别是自克什米尔谷地经过喜马拉雅山的佐吉拉山口过卡吉尔到列城的NH1公路、从喜马偕尔邦的默纳利经巴拉拉恰山口到列城的NH3公路。考虑到克什米尔谷地是印巴对峙的前沿,管控严苛,所以印度去往拉达克首府列城主要靠后者,而辛库拉隧道就是为了把NH3公路与卡吉尔延伸到藏斯卡山谷的NH301公路相连,如此将使得拉达克与印度的平原地区相连,增强对拉达克的控制能力和消除赞斯卡山谷因地理隔绝造成的一定独立性。

世界顶级羊绒披肩帕什米纳(Pashmina)的原料产地,只有拉达克地区的changthangi山羊
这就是拉达克的现状,由于地理隔绝以及政治上的原因,这里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而且由于拉达克的西面接壤巴控克什米尔,印巴实控线附近常有武装冲突,也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争端领土,但历史上与中国的千丝万缕联系,也让拉达克成为了中国人最为向往,却最难以抵达的目的地。
上期回顾:克什米尔:如果没有战争,这里原本就是天堂
备注:本文为《克什米尔专题》的第二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