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盘龙菜 湖北天门、钟祥一带的名菜佳肴
前方:盘龙菜 湖北天门、钟祥一带的名菜佳肴
盘龙菜 湖北天门、钟祥一带的名菜佳肴
前方
盘龙菜,也写作蟠龙菜,原名或俗称卷切。系湖北天门、钟祥一带地方特产,名菜佳肴。获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已被列入《中国菜谱》。
据说,1521年(明正德16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由其堂弟、湖广安禄州(今钟祥市)兴王朱厚熜进京继承皇位,史称“嘉靖皇帝”,相传朱厚熜出发时,郢中名厨做了一道独特别致的菜,色香味形俱佳,摆放盘中像一条盘旋的龙,嘉靖皇帝吃后,赞不绝口,谓之“盘龙”,亦作“蟠龙”,命人记入宫廷菜谱,从此,盘龙菜便成为宫廷珍馐。而今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逢年过节家乡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传统佳肴。
又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有天途经路旁一农家客店,讨饮歇息,边牛饮大碗茶边与店主攀谈开了,见此处民风淳朴,村人安居乐业,命名“太平店”(今天门市拖市镇太平村)。继而好客的主人以家乡民俗来款待这位陌生的“外乡人”。第一道菜端上桌来,只见此菜造型别致,盘在碗里,似一条栩栩如生蜿蜒盘旋的龙。乾隆皇帝津津有味品尝之后,龙颜大悦,赐名“盘龙菜”。自此,卷切便与其形(盘龙)其人(奉为“真龙天子”的帝王)相关联,冠以“盘龙”,成为家乡民间名吃,世代传袭。
盘龙菜的原料通常为大米,其制作程序和方法既讲究又简易。首先,将大米在锅里用温水燎后,盛至水桶中浸泡“一对昨”(即一天一夜),到硬烂适中、手捻即碎为宜。然后,推澄浆,即磨面、澄浆,磨面以石磨为佳(机磨、一烧面,二短味),磨面前,在磨底置一盛有草木灰的簸箕(草木灰量视估计能吸干面浆水份而定),其上蒙块大纱布包袱,用以隔开面浆与草木灰。待面浆澄干,方可制作。制作时,先拌少许葱花、姜末、食盐等佐料,加入榨油后剩下的猪油渣,揉成细长半圆条筒状,条筒长短以蒸笼圈口大小而定;然后将成形的盘龙搁蒸茏蒸烧,时间约一小时,蒸熟后(手指轻按下陷复原,口咬不粘牙为熟),倒入簸箕内摊放,表面涂红。现食、临食的盘龙表面或不刷红,或糊以鸡蛋皮。春节过后,留食的盘龙切分两段,与糍粑一同储存坛水中保鲜。可保存半年,其质味不变。家乡人生活讲求细水长流,打算长远,往往“闲时(腊月春节前)办,忙时(麦收农忙时节)膳”。
随着家乡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盘龙菜在传承中逐渐优化,除保持传统做法和形体外,其原料明显改进,改用红苕、洋芋或玉米淀粉等,以红苕淀粉为佳;内容日益丰富,加入剁细或绞碎的猪肉、鱼肉、虾仁之类。
盘龙菜食用方法以蒸笼炖食为主,后渐趋多样化。食前,切成若干薄片,排列扣碗(小碗)中,其排列极其规则又各具特色,回笼加热。上菜时,倒扣于盘里或大碗中,淋少许麻油(芝麻香油)和汤料复扣,以保其热温和柔软。食时,方揭开扣碗。也可食油煎食和火锅炖食,还有切片晒干油炸,类似玉兰片。蒸、炕(煎)、炸、溜、炖,各具风味。
盘龙菜,形、色、香、味俱佳,其造型优美,生动逼真,色泽鲜明,爽口滑润,鲜美绵香,不失为传统佳肴。
家乡人置办年货,无盘龙不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盘龙菜每每是“开场戏”,其席位和作用等同于城市餐桌率先“登台”的“全家福”。盘龙盘龙,盘踞家中,真龙至尊,神龙保佑,借此之意,寄寓家乡人福寿安康,家国兴旺的美好愿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方,本名朱国前,网名星雨雄风。大学文化,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业余诗人学会《业余诗人》会刊、校园幼林文学社《幼林》社刊创始人。中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天门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天门市中学生文学社团副理事长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创作发表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淮风》诗刊《中国校园文学》《中国朗诵艺术杂志》《文苑﹒经典美文》《上海文学》《辽河文学》《湖北作家》《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浙江日报》《湖北日报》等10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0余篇首,约300万字。已出版诗集《雄风》《陌上花》散文集《三原色》《此心安处是吾乡》散文诗集《流星雨》,均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湖北省图书馆收藏。长篇小说《变迁》被纸刊及网络选载。作品曾屡次获奖并收入《探索散文诗选》《世界诗人诗历》《青年诗人诗历》《竟陵新诗选》《竟陵诗文精选》《指尖上的守望》《湖北大众文艺丛书网络文学选.散文卷》《中国散文诗年选》《中国诗歌年选》等近20部选集,其创作成果入选《中国当代作家辞典》《湖北作家辞典》(第三辑)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