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童钰:让鲁迅膜拜的梅圣】不知是我是梅花,我是人间避热人。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童钰:让鲁迅膜拜的梅圣】不知是我是梅花,我是人间避热人。 《中国梅家八十三---童钰》 文/梅园水仙(初稿) 绍兴人鲁迅爱梅,他曾把古老中国比喻为一树“古梅”,老朽而不死

【童钰:让鲁迅膜拜的梅圣】不知是我是梅花,我是人间避热人。

《中国梅家八十三---童钰》

文/梅园水仙(初稿)

绍兴人鲁迅爱梅,他曾把古老中国比喻为一树“古梅”,老朽而不死,凌雪而复生。

16岁鲁迅曾手抄《二树山人写梅歌》(现为鲁迅纪念馆国家一级文物),吟诵唱咏,始醉如痴,并刻有一方“只有梅花是知己”的印章。

能让少年鲁迅痴迷的“二树山人”,就是古代梅花绘画史上,有“万幅梅花万首诗”之誉的“梅坛圣手”童钰——一个被画史遗忘的大师。

绍兴人童钰的梅花,受民间版画的影响。其梅花师法刘世儒《雪湖梅谱》,兼具墨梅始祖释仲仁及弟子扬无咎雅韵。在“扬州八怪”文人画一统天下的扬州,童钰“梅花”独劈蹊径,逍遥世外,并自嘲“我是人间避热人”。

(一)不知是我是梅花,我是人间避热人。

童钰(1721---1782),字璞岩,一字树,又字二如、二树;别号借庵、二树山人、树道人、梅道人、梅痴、越树、栎树、树树居士、太平词客、白马山长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诗人、学者。

童钰少时即弃举子业,专攻诗文书画,与同郡刘文蔚、沈翼天、姚大源、刘鸣玉、芧逸、陈芝园结文学社,称“越中七子”。其工诗、书、画、印,尝预修《豫省志》、《扬州志》、《长安志》等;著有《二树山人集》、《香雪斋馀稿》等。

童钰以草隶入画,写梅兰竹石,其数万余。其墨梅宗法刘世儒《雪湖梅谱》,兼有墨梅始祖释仲仁及弟子扬无咎雅韵,“使气入墨,奇风怒云,奔赴毫端”(袁枚语)。

童钰兴之所至,常效法墨梅始祖释仲仁,在月光下濡墨作画,纵横欹侧,皆成妙品。其平生所作“梅花”万本,故有“万幅梅花万首诗”之誉。与“扬州八怪”众散人趣味相左,童钰尤好写老梅,苍劲古朴,墨气雄浑,傲雪凌霜。亦有画论者谓之,千篇一律,苦无迢逸,笔墨不能变化从心。

学究童钰,其身世颇为传奇。他身性落拓不为家计,其嫁女无资,乃卖梅花百幅以充奁具。

钰幼时,友人刘凤冈梦童钰化为“梅花二树”,喜告之,钰乃以“二树”为号。蒋宝龄《墨林今话》记叙:“二树画梅名独著,人得其一幅,拱壁视之”。据传他寓居洛阳时,尝写梅花于壁上,时方冬日,百虫俱蛰,忽有冻蜂潜集其上。好友沈又希为此赋诗一首,以纪其实:

雪湖画梅蜂食须,

树翁画梅蜂绕株。

遙遥相去二百载,

淋漓大笔同治濡。

童钰曾自篆闲章“不知是我是梅花”,他即是梅花,梅花亦即他,物我两忘,出神入化。钰曾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作《墨梅图》,题梅花诗于其上,为其绝笔,极为珍贵。

童钰通灵。传某年疾中,忽梦一道士相招,挥之乃去。后及疾于扬州志馆,又梦道士踏云而至,“为披五珠衣,牵白鹤使骑之”。

童钰与大儒袁枚虽近呎尺,却始终不曾谋面。一日,他自知疾不可愈,然犹抚儿强起,画梅题诗寄之袁枚。然其诗未就而卒,年六十二,为梅而生,为梅而终。

(二)万幅梅花万首诗,颓然说与梅花听。

童钰工诗书画印,尤擅写梅,诗画合壁,有万余之巨,世称“二绝”。其有“万幅梅花万首诗”、“绝笔梅花绝笔诗”之誉,堪为“梅坛圣手”。

童钰有《梅花》诗云:

香林雪海万花堆,

一别春风十二回。

今日看从图画上,

依然清气逼人来。

又云:

关门长日写槎枒,

烛影光中兴转赊。

安块石头系个竹,

百般忙却为梅花。

童钰一生性情孤洁,以梅自居。他身处康乾盛世之商都扬州,又与“扬州八怪”同时;他虽与“扬州八怪”有共同的知己文友,但从未见其与“扬州八怪”交往的记录。他置身扬州,俨然如群芳中的梅花,梅花中的“绿萼”。

“梅痴”陆游为“情”所困,“梅圣”童钰为“神”所惑。满腹诗书又充满艺术气质的童钰,他时常独自与梅对话,互诉衷肠:

磊磊落落不得意,

一生偃蹇常泥涂。

……

我歌未竞风雪零,

苍苍古道无人行。

狂呼大笑向谁语,

颓然说与梅花听。

童钰曾客居杭州作《孤山》诗,言“梅树是前身”之句,申言自己乃梅花转世,梅花即为自己的“前世今生”。

童钰爱恋梅花,他“始信梅花无丑姿”,自己飘零一生,“百般忙却为梅花”;他思念梅花,“曾记寻春杖策遥,踏咏时过居家桥”,“五出新看玉琢成,又看六出乱堆琼”;他欣赏梅花,“不怕芙蓉生艳妒,却较秃管一呼来”。

他曾受河南巡抚阿思哈、何煟邀聘,修《河南县志》,客居河南十余年,望梅思乡,咏梅寄怀,题《墨梅图》诗云:

忆别南湖已十春,悠悠愧负冷花神。不堪正是思乡日,半是相逢索笑人。

曾经寻春到里湖,满林晴日雪模糊。兴来识得花间鹤,还有清吟似昔无。

他魂牵梦绕画梅花,有诗云:

学诗学画两成痴,

一生但与梅花俱。

梅花于我为老友,

少小花有竟奔走。

水边竹外常独行,

似画新诗竞何有。

……

挚友戏剧家蒋士铨,曾《题童二树游邓尉梅长卷》诗云:

山人去游香雪海,乡思花前不能待。故国寒梅满意中,一斗隃麋辟空洒。将梅缩入鹅溪绢,树杪树根皆不见。中安半截都庐橦,斜撑一丈横磨剑。

山人臂展古铁条,翘关扛鼎不动摇。把笔划纸掣流电,直扫横扫锋如刀。圈葩点蕊洒珠颗,顷刻花开千万朵。僵肢但藉腕伸伸,冻萼安容天锁。

山人画梅海内传,见梅如见山人颜。中然不得春风力,自写寒枝结古欢。如何吮墨伤迟暮,卷尾亲题倦游句。孤山老妇唱刀环,不须去做梁园赋。

蒋士铨又在《题杂家书画册子》诗云:

近来画梅童二树,十指终年染墨痕。毕竟成阴生子后,美人高士共销魂。

未识顽仙郑板桥,非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群临池路一条。

翰林前辈数袁公,艳福清裁一世雄。郑李牵连成合传,韩非老子究难同。

蒋士铨所言,不仅称道童钰写梅之“功力”,以及书法笔墨的路径,同时也道出了古怪童钰,与郑板桥等“扬州八怪”诸家的“分歧与差异”。最终,蒋士铨在强调“韩非老子究难同”的同时,不忘诗赞“童钰梅派”的坚贞与野逸。

(三)绝笔梅花绝笔诗,画梅画意不画形。

自张僧繇《咏梅图》开中国梅花绘画之“第一枝”以来,历有宋徽宗之“官梅”,扬无咎之“村梅”,以及墨梅始祖释仲仁之“禅梅”,群芳争艳,各尽风骚。

宋元以降,“文人梅花”一统天下。其梅花绘画技法主要为:1)勾勒填彩派,唐于锡首创;2)色彩点染派,五代徐崇嗣首创;3)点墨派,释仲仁创;4)圈花派,扬无咎首创。

刘世儒《月梅图》.日本东京.

童钰为清代著名学者、画家、诗人,有“香雪斋”、“巢琴室”藏书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绘写梅花纵横恣肆,“画意不画形”;其宗法刘世儒“雪湖梅派”,又兼得华光、补之“圈点墨梅派”神韵。传童钰曾自题“圈圈”诗云:

左圈右圈圈不了,

不知圈了有多少。

而今跳出圈圈外,

却被圈圈圈到老。

挚友经史学家邵晋涵,他曾诗赞童钰画梅:

山阴童二最潇洒,性如野鹤栖寒松。爱花便欲尽花体,手无定相神游空。

兴酣挥洒满四壁,粉心透入冰霜从。化身定属梅花质,缟衣人伫生绡栊。

清绝襟怀许自知,秋声萧戚为催诗。香南雪北无消息,豫写春愁寄一枝。

君向梅花得赏音,禅窗我亦助清吟。正如钟阜萧思话,松石泠泠伴鼓琴。

邵晋涵诗赞童钰爱梅、痴梅、画梅闲云野鹤般的性情,以及其化生“梅花”,清绝幽玄的气格与品质。

当童钰“披五珠衣,牵白鹤驾云西去”之时,挚友蒋士铨叹云:

我不识君见君画,

每对梅花身下拜。

河南太守施我真诗赞童钰梅花:

十幅梅花十万钱,

诗中之伯画中仙。

呎尺天涯,终未蒙面的“神交知己”袁枚万般感慨,痛悼这位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梅圣”:

到处推表,知君雅抱千秋鉴;

特来访戴,恨我偏迟十日期。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