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离世:他曾是“台湾良心”,用50年写就“家国文章”
陈映真离世:他曾是“台湾良心”,用50年写就“家国文章”
自昨天傍晚起,一条消息在主流媒体上无声传播——创办《人间》杂志的台湾知名作家陈映真,于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寿79岁。

作为一名身在文学系统之外的普通人,看到这个标题你肯定要问,余光中、李敖、柏杨、龙应台我们都听过,陈映真是谁?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台北莺歌人,1937年10月6日出生,1957年在成功高中毕业后考取淡江文理学院(即今淡江大学)外文系,台湾作家。

对于陈映真的溘然长逝,新华网第一时间发了电讯,而包括思想文艺界以及不少涉台公众号,都纷纷摘录转发了他的自述《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以及相关评论文章。

▲百度搜索也以黑白页面的形式,表达对陈映真的悼念
陈映真的离开,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半个世纪以来,陈映真身上呈现着许多标签——蜚声两岸的台湾乡土文学代表、关怀底层的人道主义作家,青年时期就发起组织马列主义读书小组,并为此像柏杨和李敖那样锒铛入狱的左翼知识分子,反对文化“台独”强调“中国文学论”的爱国学者……

但有人以一句话总结道:“从1959年跻身文坛至今,陈映真50年的创作历程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担负民族大义,手著家国文章。”
从1959年首篇创作《面摊》开始,陈映真就显现对底层人物的关注,被认为深富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写作受鲁迅影响极深,曾自言,“鲁迅给了我一个祖国”,“鲁迅给我的影响是命运性的”。他的名作《我的弟弟康雄》、《上班族的一日》、《铃珰花》等,也秉持一贯对阶级的敏感、政治的控诉、国族的思辨,影响当时无数青年,早期不少作品刊于白先勇等人创刊的《现代文学》。
他曾在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报道文学”,被他教过的学生说,有一次陈映真上课讲到台北桥下临时工为生活辛苦奔波的故事,不忘叮咛学生以后处理新闻时要有人文社会关怀面。

1968年7月,陈映真被台湾当局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等罪名逮捕,他和李作成、吴耀忠、丘延亮、陈述礼、林华洲等36人一起被捕,被称为民主台湾联盟案。

陈映真曾说,入狱期间,他“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1970年代末以来的陈映真,主要探讨跨国企业对第三世界经济、文化的侵略,以鲜明的意象描画了第三世界民众的心灵污染、扭曲、颓废,乃至抗拒与挣扎,如《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等。
1985年11月,陈映真创办了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题的《人间》杂志,以其社会责任感和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左翼立场影响了一代年轻人。

▲上个世纪80年代,《人间》杂志被视为台湾社会良心,图片来自台湾《联合报》
1988年,主张“中国统一”的陈映真,与胡秋原等人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同一年,台湾人间出版陈映真全集,陈映真在序里指“党外运动”有如受美日保护的民族分离运动,并期许民族统一运动的新时代,却遭到批判。
2006年6月陈映真移居北京。2010年,包括陈映真、朱秀娟、莫那能在内的3位台湾作家正式加入中国作协。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表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协首次发展台湾作家入会。

▲2007年,陈映真在北京出席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活动。
2006年9月,陈映真在大陆中风,因健康原因,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疗。至昨日逝世,终未再回到台湾。



“陈映真的政治小说,堪称台湾的心史,是迥异于台湾正史的另一种民间的稗史,是观照现当代台湾政治和历史的一面灵魂的镜子。”
有人说,作为知识分子和作家,不仅始终应该保持自我反省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对历史和现实世界的反省和探询能力。陈映真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关于台湾,陈映真早就提出“前殖民地第三世界”的观点,陈映真认为,这种历史经验和土壤,是台湾现今国族认同思想畸态化、扭曲化的来由。以陈映真1960年写作的《乡村的教师》的主角吴锦翔为例,他认同他是中国人、他抗日、他认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但他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如何成为左翼,而是如何成为“中国人”——因为他出生于1920年的台湾,并成长于皇民化的高潮时期......
这个“中国人”的意义与内涵,对他不确定、不自明,而那固然是他不安与痛苦的来源,但同时也是一种更深刻的反省的契机——
到底什么才是“中国人”?

对照当下,当民进党当局的“立委”刘世芳以颠倒黑白的视角,嚷嚷着“扯铃是中共‘统战’的社教工具”时;

当一生主张“国家统一、中华复兴”的孙中山先生,其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在台湾岛内却是鸦雀无声、甚至引发台军将领赴陆纪念却反遭打压的政治风波时;

当岛内“中化文化总会”这样一个民间文化机构,被政治手段“鸠占鹊巢”、强行改头换面时;

当“戴立忍事件”中,连“我是中国人”这样一句话都难以启齿时……

这样的叩问远没有过时。
可以说,陈映真先生一辈子反“台独”、反帝国主义。他自认是“生于台湾的中国人”,曾宣告“我为是一名中国作家而自豪”。也因视台湾为大陆的一省,因此无法认同列为“国家级”的台文馆,拒绝捐手稿、文物给台湾文学馆。而他鲜明的政治色彩,也让台湾文学界发出感慨:陈映真因反“台独”而孤独。
然而,陈映真是不在乎掌声多寡的,从年少到年老,他始终坚持着一条自己想走的路。和他尊敬的鲁迅先生一样,他首先是一名战士,然后才是一位作家。

对于陈映真在北京辞世的消息,台湾《联合报》今天这样总结:“陈映真,首创台湾报道文学先驱,创办《人间》杂志;他的辞世,象征台湾知识脉络‘左统’时代结束。”
陈映真走了,一个时代是否结束,我们不会妄下论断。但对照当前岛内“去中国化”的政治现实,陈映真的离世,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位忠诚于中国历史视野的民族作家、一位真正的“统派知识分子”。
文章参考新华网、台湾《联合报》、澎湃新闻、《刘继明:走进陈映真》等报道,相关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晚22:00分播出的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