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北京方便面为什么不涨价?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北京方便面为什么不涨价? 又入手一箱北京方便面。深夜读书肚饿时,我就捏碎一包,大快朵颐。 包装袋上“MLFBM”的拼音首字母洋溢着国际范,卖的却是良心价。拼夕夕上一箱35.15元

北京方便面为什么不涨价?

又入手一箱北京方便面。深夜读书肚饿时,我就捏碎一包,大快朵颐。

包装袋上“MLFBM”的拼音首字母洋溢着国际范,卖的却是良心价。拼夕夕上一箱35.15元,40袋,平均每袋八毛八。

每当我啃着方便面、感叹还是那个味的时候,就忍不住想:小时候,这玩意五毛钱一包,近30年过去,才卖八毛八,它能赚到钱吗?

这周MBA的课程是《管理经济学》,我一边听课,一边结合知识点思考问题的答案。

成本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

先说劳动投入。北京方便面产自河南漯河的南街村,我查不到漯河的工人工资历史数据,就拿河南省会郑州来代替吧。1992年,郑州月平均工资215.50元。2020年,郑州月平均工资3864元。28年,翻了18倍。

再说资本投入。北京方便面的主要原料是面粉。1990年,标准粉0.19元/斤。2020年,标准粉1.54元/斤,是30年前的8倍。

资本投入还包括土地、设备等。这方面的投入找不到数据,就取一个极值吧:0。权当南街村集团30年来没有添置任何新的土地和设备。

工人工资和原料价格分别涨了18倍和8倍,北京方便面的价格才涨了两倍不到。根据这一对比,可以推出两个结论。

第一,南街村现在的日子真难过。

企查查上的相关信息也印证了这一点。由于经营状况不佳,还不上欠银行的巨额本息,南街村一度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

第二,南街村曾经的日子真好过。

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如果价格无法弥补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就应该停产。每袋北京方便面仅售0.88元,南街村依然没有停止生产,说明0.88元足以覆盖人工、面粉等可变成本。

在工人工资和原料价格分别涨了18倍和8倍的情况下,一袋卖0.88元仍然有钱赚,可以想见,在二三十年前,卖五角钱一包时利润有多高。

大二那年的十一黄金周,同学们出游的出游,回家的回家,我和C同学在空空荡荡的宿舍倍感无聊。当即决定,去武昌火车站,能买到哪里的火车票就去哪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火车载着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共产主义第一村——南街村。在东方红的广播声中,我们瞻仰了马恩列斯毛的巨幅肖像,参观了村民整齐划一的住宅。这里的村民吃饭、上学、看病、住房都免费,而支撑这种高福利的就是曾经高利润的北京方便面。

虽然物价普遍飙升,但像北京方便面一样涨价幅度不大的东西有不少。

我小时候很爱吃的咪咪虾条至今还是5毛钱一包。

十几年前,我读大学那会,一瓶500mL可口可乐卖3元。现在一瓶500mL可口可乐还卖3元,有些地方卖3.5元。

再比如绿箭口香糖,打有印象起就是1.5元一条。

有一个知乎网友问:“为什么10多年来汉堡几乎不涨价,肉夹馍价格却翻了好几倍?”

要解释部分商品“价格不怎么涨”的现象,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市场结构。

根据竞争强度的高低,市场结构分为四种: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在竞争强度越弱的市场,企业的定价权越大,利润越高。

完全垄断的企业比较少见。我能想到的只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向香港供水的粤海水务、最近被堵塞的苏伊士运河等个别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供给价格缺乏弹性,如果政府不限价,价格哪怕涨上天你也得用。

那些“价格不怎么涨”的商品,大抵拥有从寡头垄断走向垄断竞争再到完全竞争的历程。

比如可口可乐,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国内没有什么饮料企业可与之竞争和抗衡,它和百事可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虽然成本很低(本质就是糖水),但定价依然很高,是孩子们心目的奢侈品。后来虽然冒出个健力宝,但价格也很不便宜。有一个小学同学喝了一罐健力宝,把易拉罐摆在桌子上炫晒秀了好几天。

哪里有高额利润,哪里就有新的玩家进入,直到把利润推向0为止。随着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加多宝、农夫山泉等企业抢占中国饮料市场,市场格局逐渐变成了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可口可乐别说大幅涨价,不降价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价格不怎么涨”的商品中,相当一部分是进口货。比如咪咪虾条源自马来西亚,绿箭口香糖、麦当劳都是美国的。当一个成熟商品进入新兴市场,一开始往往没有竞争对手,经历一个躺赚的黄金时代。但随着市场格局演变和竞争烈度加剧,利润越来越薄,表现在价格上就是“不怎么涨”。

与其说它们不涨价,不如说它们在三十年前已经把价涨到位了。

而本土商品,除了少数像北京方便面一样的现象级产品,大多一出生就面临着激烈的完全竞争,从来没有尝过“暴利”的味道。比如街边的包子铺,虽然把包子从两毛钱一个逐步涨到了两块钱一个,但自始至终只有微利。“一直在涨价”的包子铺店主可能很羡慕“不怎么涨价”的北京方便面,后者毕竟曾经阔过。

有人会说,同样是进口货,为什么牙膏、洗发水等日化用品就涨得比较多,而可乐、汉堡等食品就涨得比较少?

在消费者选择理论中,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量的影响可分解为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中国厂商加入竞争,起到的是替代效应。你喝了王老吉,就没肚子喝可乐;用了立白洗衣粉,就会少用汰渍洗衣粉。

而收入效应,不影响牙膏、洗发水等“正常物品”价格,却影响可乐、汉堡等“低档物品”的价格。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就会想吃点好的、喝点健康的,宁愿花5块钱买一罐“不上火”的王老吉,也不愿意花3块钱买一罐糖分高的可乐。宁肯花几十块买水果当零食,也不肯花5毛钱买油炸的咪咪虾条给孩子吃。

相比之下,进口的日化用品作为“正常物品”,收入效应对其影响不明显。北上广深的中产用海飞丝洗头,十八线小城的居民也在用海飞丝洗头。

那些“不怎么涨价”的商品,往往遭受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双重打击,价格被摁在地板上动弹不得。不是资本家不想涨价,而是一涨价就要丢掉市场。

如果北京方便面永远卖八毛八,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它的零售价格就会跌破平均变动成本,彻底停产,退出市场。

作为北京方便面的粉丝,我在想:假如我是南街村的董事长王宏斌,有没有什么方法令北京方便面涨价?

同在漯河的另一家食品企业——卫龙辣条给了我启示。MBA班的班委用班费买了不少零食,放在教室后面,供大家取用,其中就有卫龙辣条。我观察了一下,爱吃的同学有不少。

卫龙辣条从小学生的零食,跃升为研究生的零食,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产品,走出了一条消费升级(屌丝逆袭)的成功之路,今年即将在港股上市。方便面再怎么不健康,也不比辣条更不健康吧?卫龙辣条能行,北京方便面为什么不行?

卫龙辣条的成功秘诀,就是通过重新定位,俘获年轻人的心。其手段,就是扭转辣条“土味”形象,让吃辣条看上去很酷。

看看这名字取的,“亲嘴烧”,“亲的味道”,赤果果的撩啊

代言人是不走寻常路的杨幂

包装袋上的文案,年轻人爱说啥,就写啥

不仅为新品起了一个洋气的英文名:Hotstrip7,还为辣条制作一系列苹果风的广告

甚至开了一家苹果风格的线下辣条门店

与暴走漫画合作推出表情包

进军时尚界,在官方旗舰店展示以东北碎花为主题的高街风模特照片,兼具时尚和传统中国风

一旦俘获年轻人的心,也就打破了收入效应对涨价构成的制约。像当年的可口可乐抢占中国市场一样,卫龙辣条走出中国,登陆美国,卖出一包12美元的高价,被网友戏称“辣条界爱马仕”。

如果我是王宏斌,眼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同城的卫龙辣条的首席营销官挖到南街村。当吃北京方便面变得很潮很酷,就能为共产主义第一村加油续命。写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掏出一包北京方便面,捏碎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