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爱国英雄林则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
著名的爱国英雄林则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
林则徐一生受两个人的影响最深,一个是他的本家先祖林逋,一个是他的父亲林宾日。
1.
林逋(bū)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和靖,北宋名士,以“梅妻鹤子”闻名于世。字君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少年失去双亲,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努力读书。
他生性孤高自好,喜欢恬淡,讨厌世俗名利。长大后,曾漫游于长江、淮河之间,游山玩水,结交朋友。后回到杭州,隐居西湖,结庐孤山,命名巢居阁。林逋很是奇特,长达二十年里,每天在孤山赋诗作画,观梅放鹤,既不参加科举,也不想结婚生子,所以才说“梅是我的妻,鹤是我的子”。
清幽的生活,恬淡的性情,使林逋写出来的诗别有韵味,与众不同。我们熟悉他的《山园小梅》描写梅花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人评价说,他把梅花的清影与幽香写绝了,难怪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写好的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盆友问他:”何不录以示后人呢?“他回答说:“我隐逸山林,并不想以诗名噪一时,更何况传于后世呢?”有好事者,将林逋的诗默记于心,然后集结成册,凡313篇。
林逋的事迹传到宋真宗赵恒耳朵里,就命人赐粟米和布帛,并下旨让当地官府妥善照顾。宰相王随、杭州知府薛映、知州李及等敬其为人,爱其诗词,经常来拜访。有客人来,他又不在,怎么通知呢?他养了两只仙鹤,书童一边待客,一边放飞仙鹤。林逋在山中,或在小溪边,看见鹤飞,就知道来客了。
林逋死后五十多年,大文豪苏轼来到杭州。他高度赞扬林逋,说他以湖光为呼吸,以山绿为饮食,神清骨冷,双眸像烛火一样明亮。赞叹其诗文清净而富有意蕴,书法秀逸而藏刚拙。并在其遗诗上作跋:“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
林逋“梅妻鹤子”的隐士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向往与精神追求。看起来好像是消极避世,但这种淡泊宁静、超凡脱俗、不慕虚荣、不逐名利的高雅情操备受文人士大夫推崇,包括林则徐及其父亲。
2.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个私塾先生,因仰慕林逋,也在家中养鹤,花甲之年还专门画了一幅《饲鹤图》,以陶冶性情。父亲淡泊高雅的品格,对林则徐影响颇深,成为林氏家风的一个重要特征。
林则徐在父亲死后,不仅把父亲所画的《饲鹤图》带在身边,还请当时书画名家汤贻汾、吴荣光就同一题材又画了第二幅、第三幅。二十年间,先后有65位名家、重臣和学者为其题跋,实为难得。
1820年,36岁的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专门对林逋祠、墓进行修葺,补种梅树360株,并在墓前养了两只仙鹤,还为其墓表题额。
“梅妻鹤子”的精神,对林则徐为学、为官的生涯,影响深远。
林则徐出生时,家道已中落。每到冬天,天寒夜长,三间破屋,四处漏风。墙上只有一盏油灯,全家老幼都围在油灯旁,或读书,或做针线活,每只手都冻得皮肤皴裂,每天都坚持到深夜。虽家境清寒,但父亲林宾日是一位开明且品格高尚的读书人,他为林则徐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北宋名士林逋。
3.
从26岁到36岁,林则徐在京师做了七年小官。他没有过多地沉溺于官场交往,而是利用京师藏书条件,博览群书,努力研究经世之学。他还刻了一枚闲章,上书八个大字“读书东观,视草西台”。“东观”为东汉宫廷藏书之处,“西台”是唐宋御史台的通称。表明自己不仅要勤勉学习,还要清廉自守。
36岁至52岁的林则徐,印证了父亲的期许,官运亨通,从浙江杭嘉湖道,做到湖广总督。在地方任上,他历经江苏、湖北、湖南、陕西、河南等地,在兴修水利、赈济救灾、整顿吏治、改革弊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
道光十八年(1838年)闰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请求严禁鸦片。林则徐坚决支持,并筹议六项禁烟方案,对黄爵滋方案作了重要的补充。同时,他率先在湖广开展禁烟活动,深受民众拥护。
八月,他给道光帝上奏时慷慨激昂地说:“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意思是若还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数十年后,我国将几乎没有兵力抵御外敌,也几乎没有钱财做军饷。道光帝听后,暗表赞赏,坚定了其禁烟的决心。
九月,道光帝下令各地查禁鸦片。
十一月中旬,林则徐从武昌赶到京城,奉诏觐见。道光帝连续八天八次召见他,表示了对禁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他的倚重。
十五日,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迅速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临行前,林则徐向座师(明清科举制度中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沈维鐈(qiáo)慨然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表现了他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凛然气概。在去广州的途中,他深知此行艰难,就给妻子郑夫人写了封家书,说:“我生逢大清盛世,明知禁烟会妨害英国人牟取暴利,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但我禁烟的决心非常坚定,不敢存有一丝畏难心理。我将身心都交付国家,只求能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除害。在这件事上,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更来不及考虑别人对我的评价。”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粤海关监督豫堃(kūn)及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的通力合作下,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和胆识,迫使英美烟贩儿交出鸦片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历时23天。
虎门销烟的壮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决心和意志。虎门销烟不仅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且影响至今。1987年6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虎门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而林则徐被人们尊为民族英雄,其清廉奉公、刚正不阿的品质也为后人传颂。
4.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初一(1840年1月5日),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邓廷桢调两江总督。
虎门销烟后,英国人不服,还想强买强卖,于是决定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9月28日,林则徐、邓廷桢被道光帝下旨“交部严加议处”,10月3日被革职查办。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日(1841年6月28日),林、邓一同被遣戍新疆伊犁。
七月,林则徐在遣戍途中经过镇江时,会晤老友魏源。两人同宿一室,对榻长谈。林则徐把在广东收集的有关西洋的《四洲志》等翻译资料全部赠给魏源,并嘱咐他编写介绍西方国家情况的《海国图志》。后来,魏源写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外国侵略,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代表。
八月,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酿成水患,朝廷派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前往督办河工,命林则徐从扬州赴祥符工地“效力赎罪“。这个王鼎也是个好官,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他与林则徐相交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当时31岁的林则徐前往江西南昌,充江西乡试副考官,与时任江西学政的王鼎一见如故。此时的林则徐正处人生低谷,再遇老友,两人悲喜交加。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到第二年(1842年)二月,工程完工。王鼎因功加封太子太师,而林则徐仍被发配伊犁效力。分别时,王鼎握着林则徐的双手,泪流满面,依依不舍。林则徐写诗安慰他:“赛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王鼎愤愤不平,回到北京为林则徐辩白,极力推荐林则徐,并怒斥主和派军机大臣穆彰阿是当代秦桧、严嵩。道光帝不听,次日廷诤,道光帝依然不睬。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王鼎写下遗疏,效法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史鱼尸谏的故事,自缢于圆明园私邸,享年74岁。可惜,这份泣血遗疏被军机章京陈孚恩毁灭。道光帝虽然对王鼎突然死去有所怀疑,但没有证据,只好下诏优抚后恤。王鼎死后81天,《南京条约》签订。林则徐听到老友的死讯悲痛万分,写下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的诗句遣怀。
连番打击,加上好友自杀,林则徐大病不起,在古城西安停留了两个多月。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四日(1842年8月11日),林则徐带着两个儿子林聪彝和林拱枢,从西安登程赴戍。在与妻子惜别之时,写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两首,其中,被广为传颂的是这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对国家有利,我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难道会因为有祸而逃避,有福才去做吗?林则徐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依然认为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令人钦佩之至。
5.
十一月初九,经过艰难跋涉,林则徐父子抵达新疆首府伊犁惠远城。在老友邓廷桢的陪同下,一起进城拜见伊犁将军布彦泰。在新疆的艰苦岁月里,林则徐与布彦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秋冬,林则徐协助布彦泰开垦惠远城东边的荒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夏,他与布彦泰商议,决定改造湟渠,增加水量,为此他捐资承建引喀什河水的龙口水渠工程。他带领两个儿子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历时4个月,终于建成了一条6公里多长的引水渠。随后不久,其他各段渠道也相继扩建改造完毕,开闸放水,银波粼粼的喀什河水流经大小渠道,灌溉着伊犁河北岸二十多万亩田地。因而当地人把湟渠称之为“林公渠”。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起,林则徐足迹踏遍南疆八城及吐鲁番、哈密,行程三万里。指导当地居民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被新疆人民誉为“林公井”和“林公车”。
6.
九月,林则徐被释放回京。
十一月,朝廷起用林则徐为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4月,任陕西巡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又调任云贵总督。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林则徐因病辞职回福建老家。十一月经过湖南长沙时,特意将船停在湘江边,派人招左宗棠来舟中会晤。当时林则徐65岁,左宗棠38岁,两人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因而一见如故,彻夜畅谈。“湘江夜话“的经历对左宗棠产生很大影响,后来他经略西北,抵抗沙俄侵略,收复新疆,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道光三十年(1950年)九月,朝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急赴广西镇压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在途中与世长辞,终年66岁。在他死后,清廷追赠其为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