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清军入关扬州后曾十日不封刀,并屠城80万人,百年后人们才知真相
世人皆知清军入关时的"扬州十日",却不知这段历史曾被统治者刻意抹去。在乾隆年间,一场大规模的文字狱让许多记载这段历史的书籍付之一炬。然而,一本由扬州幸存者所著的《扬州十日记》,却在命运的指引下辗转流落到了日本,保存了这段令人心痛的历史。
究竟是什么样的仇恨,让清军对扬州城展开如此惨绝人寰的屠戮?为何这座繁华的江南城市会遭此劫难?这段被掩埋的历史,又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一、扬州十日的导火索
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城破,明朝覆灭。消息传到江南时,扬州城内人心惶惶。这座以盐运繁荣的商业重镇,此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史可法,这位曾在崇祯皇帝面前立下誓言"臣必以死报国"的忠臣,此时正驻守扬州。他深知扬州的战略地位——这里不仅是江南漕运的重要枢纽,更是通往南京的门户。
1645年四月,多铎率领清军向扬州进发。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带来了大量的红夷大炮。这种由荷兰人制造的火炮,此前已在攻破松江等地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时的扬州城内,局势并不乐观。城中驻军不过数万,而且多是临时征召的盐商家丁。史可法深知形势危急,下令在城内张贴告示:但凡有逃兵者,立斩不赦。
就在清军抵达扬州城下的前一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城内几位盐商暗中派人送信给多铎,表示愿意内应。然而这个消息被史可法的亲信发现,当晚就将这几位盐商及其家眷全部处决。
多铎见计谋败露,震怒不已。四月初九,清军开始猛烈攻城。与此同时,扬州城内也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几位副将提出投降建议,被史可法严词拒绝。一些商人趁夜偷偷潜逃,却被巡城的士兵当场格杀。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清军攻城的第三天,城内的火药库突然发生爆炸。这场爆炸不仅炸死了数百名守军,更在城墙上炸出了一个大洞。虽然史可法立即组织人手抢修,但城防已经出现了致命的破绽。
四月十五这天,多铎派出使者,提出招降条件:只要史可法率军投降,不仅既往不咎,还可以保留原有官职。史可法站在城头,只说了一句话:"我史可法是明朝的大臣,岂能背弃君恩?"
这句话传到多铎耳中后,他立即下令:全力攻城,决不手软。当天下午,清军集中火力,对准之前爆炸留下的缺口猛攻。到傍晚时分,扬州城的命运就此改变。
二、屠城的政治博弈
扬州城破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摄政王多尔衮正在处理朝政。多铎的捷报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史可法拒绝投降时,曾说"宁为明朝鬼,不为清朝臣"。
这句话背后,牵扯出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当时的清廷内部,实际上分为两派:一派以多尔衮为首,主张以怀柔政策笼络汉族官员;另一派则以豪格、多铎为代表,主张采取强硬手段。
在扬州城下,多铎三次派人招降史可法。第一次派出的是已投靠清廷的前明将领马士英,第二次是扬州本地的盐商,第三次则是清廷专门从北京派来的使者。
每次谈判,清方开出的条件都十分优厚。不仅承诺保留史可法的官职,还答应给予其麾下将士同等待遇。然而,史可法每次都在城头当众扯碎了降书。
多铎在给多尔衮的密信中写道:"此城若不杀鸡儆猴,江南难定"。这封信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扬州之战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军事意义。
就在城破前的最后一次谈判中,清使带来了一份特殊的文书,上面有多尔衮的亲笔信:"若降,不失侯爵之位"。这份文书的背后,是多尔衮试图阻止弟弟多铎采取极端手段的最后努力。
然而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当清军攻入城内时,一支由盐商组织的民兵突然发动反击,将多铎的亲兵射死数十人。这一变故,成为了多铎下令大开杀戒的直接导火索。
多铎在城破后立即派人去追捕史可法,同时下令搜查城中每一处可能藏匿明朝官员的地方。期间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当士兵在一处盐商宅院发现暗室时,里面除了财物,还藏有大量火药和兵器。
这个发现,让多铎坚信扬州城内存在一个庞大的抗清网络。他随即上书北京,声称必须以雷霆手段摧毁这个网络。多尔衮在收到奏报的第二天就派出快马传令,要求立即停止屠城,但这道命令到达扬州时,城内已是一片血色。
十天之后,当多铎率军离开扬州时,这座繁华的江南商都已经沉寂。这场屠城不仅改变了扬州的命运,也在清廷内部引发了深远的政治影响。多尔衮的怀柔政策受到了严重打击,而主战派的力量则开始在朝中占据上风。
三、城破后的三重悲剧
史可法殉国的细节,鲜为人知。当清军攻入扬州城的那一刻,他正在书房中写下最后一封奏章。这封奏章后来被一位幸存的幕僚带出城外,上面写着"臣无能保全江山,臣死有余辜"。
据记载,当清军破门而入时,史可法并未慌乱。他换上朝服,正襟危坐。有随从劝他从密道逃走,他只说了一句"大丈夫死就死在这里"。随后取出佩剑,割断了自己的喉管。
在史可法自尽的同时,城内的文人群体也面临着生死抉择。扬州作为文化重镇,聚集了大批明朝遗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钱秉镫、徐石麒等人,他们曾组织"扬州诗社",创作了大量抒发忠君爱国之情的诗作。
钱秉镫在城破之际,带领一批文人躲入文昌阁。他们在那里写下诗句,焚香自焚。据说当清军破门而入时,看到的是一屋子抱着诗稿的尸体。徐石麒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殉国,他在家中设下火药,与清军同归于尽。
扬州的商贾们遭遇了第三重悲剧。这座以盐运致富的城市,积累了大量财富。清军入城后,立即开始了有组织的搜掠。据《扬州十日记》记载,仅盐商汪家一户,就被搜出白银十余万两,珍珠玉器无数。
更令人震惊的是,清军在搜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许多盐商的地窖里不仅藏有财物,还储存着大量军需物资。这些物资原本是准备支援南明政权的。这个发现,成为了多铎继续屠城的又一个借口。
在这场劫难中,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被记录了下来。比如,有一位姓李的盐商,在清军搜查时主动交出全部家财,却在交接时被发现暗藏了一份记载军情的密信。这封信后来成为了清军大肆搜捕的依据。
还有一位叫做王怀敏的商人,他在城破之前就将大部分财产转移到了镇江。清军得知此事后,立即派出一支人马追缴。然而等他们赶到镇江时,却发现那些财物已经被当地商人分散转移,成了一笔悬案。
这场持续十日的浩劫,最终以一个意外事件告终。一位叫做陈迁的商人,在被搜查时突然拿出一封多尔衮的手谕。这份手谕是他早年在盐政上立功时获得的。多铎看过手谕后,才下令停止了搜捕。
三重悲剧过后的扬州,已经面目全非。这座曾经富甲一方的商业重镇,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恢复昔日的繁华。而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则开始秘密记录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四、历史真相的流传
王秀楚,这位亲历"扬州十日"惨案的文人,在劫后余生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这段血腥历史详细记录下来。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每天夜里在油灯下写一点,写完就立即藏入夹壁之中。
这份手稿最初只有薄薄的几页。王秀楚用最朴素的文字,记录下了从城破到屠城结束的每一天所发生的事。其中最惊人的记载是关于一位叫做赵怀玉的商人,他在城破之际将一批账本和书信匆忙掩埋,这些文件后来成为了记录这段历史的重要佐证。
然而,清廷很快就开始了对这类记载的严厉查禁。康熙年间,一位叫做朱舜水的学者,因为私藏了一份描写扬州惨案的诗稿,全家都被流放到了黑龙江。这个教训让许多知情者都噤若寒蝉。
但王秀楚的手稿却有了意想不到的际遇。一位日本商人在扬州做生意时,偶然得到了这份手稿的一部分。这位商人姓野村,他将手稿带回日本,存放在长崎的一座私人图书馆中。
乾隆年间,清廷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字狱。其中专门针对"扬州十日"相关的记载进行了严密搜查。一位叫做钱大昕的学者因为在家书中提到这段历史,被拘押了三个月之久。
就在这场文字狱最严厉的时候,王秀楚的后人想出了一个保存历史的方法。他们将记载分散成片段,藏在各种诗集和文集中。每本书只记载事件的一小部分,这样即使被查获,也不会暴露全部内容。
这种分散保存的方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本的野村家族中,一代代人都在默默保管着那份手稿。而在中国境内,那些零散的记载也在民间秘密流传。有一位叫做张茂先的商人,甚至将部分内容编成了民谣,在市井之间传唱。
到了嘉庆年间,朝廷对这段历史的审查逐渐放松。这时,一些零散的记载开始重新汇集。一位叫做邹光祖的学者,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暗中收集这些片段,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
最具戏剧性的是,当时在日本长崎经商的一位扬州商人,无意中发现了野村家族保存的那份手稿。这位商人姓顾,是王秀楚的远房后人。他立即明白了这份手稿的重要性,但直到十年后才找到机会将其带回中国。
这些散落各处的历史碎片,就像是一幅被打散的拼图,等待着后人将其重新拼接完整。而那本流落日本的手稿,则成为了验证这段历史真相最重要的明证。
五、真相重见天日
《扬州十日记》重返中土的过程,堪称一部传奇。道光年间,一位叫做吴澄的商人从日本带回了这部手稿的完整抄本。为了避免引起官府注意,他将书稿伪装成商业账册,夹藏在大批货物之中。
这份抄本最初只在极小的范围内传阅。一位姓徐的老学究在读到这份手稿后,立即联系上了当地几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他们组织了一个秘密的文史研究小组,专门对照验证手稿中记载的细节。
让人意外的是,在扬州的一些老宅院中,陆续发现了与手稿内容相呼应的实物证据。1847年,一户姓张的人家在修缮祖宅时,从墙壁夹层里发现了一批当年仓促掩埋的文书。这些发黄的纸张上,记录着城破前后的种种细节。
更重要的发现来自考古。在扬州城南的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挖出了一个巨大的乱葬坑。考古人员在现场发现了大量明末清初的器物,其中包括一些属于扬州盐商的私人印章。这些实物证据,印证了《扬州十日记》中关于屠城的记载。
与此同时,一些幸存者后人保存的家谱和日记也开始浮出水面。一位叫做陈德华的老人,拿出了他祖父留下的一本日记。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城破后第三天发生的一件事:清军在搜查一处民宅时,发现地窖里藏着一批明朝官员的印信,这成为了大开杀戮的导火索之一。
到了同治年间,朝廷对这段历史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地方志开始谨慎地提及这段往事,虽然措辞含蓄,但已经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禁忌。一位叫做钱泳的学者,在编修《扬州府志》时,专门设立了一个"明末殉难"的章节。
1890年,一个偶然的发现引起了轰动。扬州城外的一座古寺中,僧人们在整理典籍时发现了一份特殊的名册。这份名册记录了当年死难者的部分名单,其中包括许多原本已经湮没无闻的普通百姓的名字。
随着各种证据的积累,这段历史的真相逐渐清晰起来。一些细节性的疑问得到了解答,比如为什么清军会在城破后继续屠杀,而不是立即停手。原来在攻城期间,城内的抵抗力量确实比预想的要顽强得多,这激怒了多铎,导致他下令进行无差别的报复性屠杀。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看似矛盾的历史记载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比如有些记载说是"十日屠城",有些却说是"七日"。经过考证,原来是因为前三天主要是军事行动,真正的大规模屠杀是从第四天开始的。
这段历史的重现,不仅依靠了文献记载,更得益于口述历史的保存。那些幸存者的后代,世代相传着这段记忆,直到它终于可以公开讲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