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崇祯最看重的状元首辅,却落得个被赐死的悲剧下场。
周延儒:崇祯最看重的状元首辅,却落得个被赐死的悲剧下场。
周延儒,出身好,读书厉害,二十岁就连中会元、状元,是崇祯最倚重的肱骨之臣,两次出任内阁首辅,却落得个被赐死的悲剧。《明史》也将他写入《奸臣传》,称他“蒙蔽圣聪,祸国殃民”,那么他做了什么而得到如此下场呢?
周延儒,江苏宜兴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聪明,被誉为“神童”,四岁就能写诗,有一次,他因为淘气被罚跪,脑袋上顶着个砚台。他就作诗一首:“一片石头一勺水,压住龙头难摆尾;今朝幸遇一声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诗说明,他既有志气,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
长大后,他读书很用功,人也长得一表人才。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九岁的他就考上了举人,次年,他又去京城考进士,结果连着考上了会元和状元。
他中了状元后,就被安排到翰林院。他在那待了几年,慢慢地就进了官场。天启年间,他先是当了个右中允小官,后来又调任南京翰林院。那时候,东林党和阉党天天斗,谁也不让谁。他因为父母的离世,要丁忧,这才躲过风云诡谲的政局。
崇祯皇帝上台后,觉得他挺有才的,就把他调回京城,当了个礼部右侍郎。崇祯元年十一月(1628年),崇祯想增加内阁成员,就让吏部提名候选人。他以为自己肯定能提名,就到处走关系。然而,他未能如愿,礼部尚书温体仁也没入阁,他们就认为是钱谦益从中作梗,便联手把钱谦益逐出了朝廷。次年十二月,崇祯就把他提拔成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让他进了内阁。
他刚上任几个月,就把温体仁也弄进了内阁,但是温体仁并没有对他感恩戴德,表面对他恭敬有加,实则是想取而代之。于是就指使太监王坤和给事中陈赞化先后弹劾周延儒,说他招权纳贿、拉帮结派为自己谋私利。私底下还说崇祯帝是“羲皇上人”。还利用周延儒子弟在家乡的不端行为,以及他的姻亲陈于泰高中状元这些事做文章,暗示周延儒在结党营私。最终在崇祯六年,被迫辞去了内阁首辅,回到家乡宜兴过上了悠闲的生活。而温体仁如愿当上了首辅之位。
此时的后金(清朝的前身)在关外闹得厉害,内部又到处是农民起义,日子过得乱七八糟。对于这一切,温体仁没有给出一点有用的政策,一味的迎合皇帝,排挤异己,巩固自己首辅之位。
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明朝的局势越来越糟,崇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东林党人看周延儒挺有本事的,就推荐他重新出山。崇祯也觉得他这人能干,可能会帮他扭转局面。
就这样,周延儒再次坐上内阁首辅之位。之后,他革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免了老百姓的欠税,放了一些小罪犯,还重用了一批有本事的人,大家都觉得,这回大明说不定能缓过来,都称赞他为贤相。就连崇祯对他也是好感倍增。
崇祯十六年(1643年),后金又打过来了,直逼北京城。周延儒一咬牙,主动请缨去前线督战。崇祯帝对此十分高兴,觉得这回有救了。可谁也没想到,他到了通州后,居然天天跟手下喝酒,根本就没心思打仗。他甚至还假传捷报,说把后金打得落花流水。当时就有人写诗讽刺他:“虏畏炎熇归思催,黄金红粉尽驼回。出关一月无消息,昨日元戎报捷来。”这事传到崇祯耳朵里,他还当真了,卖力的称赞周延儒。
后来,锦衣卫骆养性揭发了真相,其他大臣也纷纷弹劾周延儒。崇祯这才知道,自己被蒙在鼓里。他气坏了,但念及他辅佐多年,只下令让他辞职还乡。
之后,弹劾他的奏章接踵而至,尤其是弹劾他的义子吴昌时勾结内侍,刺探机密,这触碰到了崇祯的逆鳞。崇祯十分愤怒,就下令将吴昌时斩首,又勒令周延儒自尽,还抄了他的家。
十二月初七(1644年1月16日),51岁的周延儒接到圣旨后,失魂落魄,不停地在家里走来走去,但还是逃脱不了上吊自缢的命运。他死后,崇祯还让他家里人赔了十二万两银子。
一个状元宰相,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真是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