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之死:一段必须终结的命运?
伯邑考之死:一段必须终结的命运?
#古籍里的历史#
在《封神演义》里,纣王的妃子妲己对伯邑考一见钟情,想要勾引他,但被他拒绝了。妲己怀恨在心,诬陷伯邑考对她性骚扰,纣王大怒,将伯邑考杀害并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吃。可见伯邑考是被纣王处死的,然后做成了肉饼给姬昌吃,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同这个说法,因为这刚好也展现出了纣王的残暴。
根据《帝王本纪》记载,伯邑考是姬昌派往朝歌的质子,负责给纣王驾车,后来姬昌被囚,纣王杀了伯邑考将其做成肉饼送给姬昌,说“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不知道是伯邑考就吃了肉饼,纣王又说原来姬昌不是圣人,连自己孩子都吃,于是就放了姬昌。此外,《太公金匮》和《六韬》等古籍中也都有类似记载。
但《翦商》一书分析认为,在现实的历史中,商纣王之所以要将伯邑考作为人祭并非惩罚之举,而是一种例行公事。一方面,纣王授予周昌一个“方伯”的头衔来拉拢他。另一方面,又要从周昌的族群中选一个高贵的祭品,去侍奉商王朝的先祖们,这是册封程序的一部分,而参与献祭的人分食祭品都属于常规操作。显然,周昌本人以及他的儿子周发、周旦也被迫参加了祭典,并遵守着殷商的礼仪规范。即文王周昌的长子伯邑考很有可能被商纣王作为人牲被杀祭。吃掉长兄伯邑考的肉酱而给他们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例如,武王周发也基于相同原因而一直受噩梦困扰而“自夜不寐”。
在殷商那个年代,并不是嫡长子继位的,那时盛行的是次子继位,商纣王就是次子,他的哥哥是微子启。西岐当时也是如此,西伯侯之位由姬发接任,而不是伯邑考。这和后世不太一样。我们再来看后来《史记·管蔡世家》的记载: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
大家可以看到,伯邑考是被舍弃的对象。他并不是什么继承人。而从一开始的继承人就是姬发。而后来很多的文献和文学作品所说的“伯邑考被纣王所杀,做成肉饼”,关于这一点其实是有很大争议的。
根据西藏社科院的罗邵武老师论文《伯邑考之死探析》,他认为在古代,有个习俗,叫做杀长子以宜弟,在《墨子·节葬下》、《列子·汤问》、《后汉书·南蛮传》中均有此记载。这种习俗一般而言,被杀的都是长子,都是解而食之,都认为有宜弟(对弟弟有帮助)的作用。咱们把伯邑考放在这个习俗里看一下,伯邑考是长子,后来被剁成肉酱做成了肉饼给姬昌吃,死后还化作了一只小兔子,伯邑考之死,对周武王姬发有很大好处。简单地说,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习俗之中,存在着食长宜弟的风俗传统。
总之,伯邑考的死是必然的,在整个过程中显得非常孤单,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没有人为他前后奔波。做到这种程度,我们也只能无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