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梵高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在巴黎期间,他创作了从第一幅 《戴黑色毛毡帽的自画像》到1888年初的《画架前的自骊像》共八幅自画像。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从而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期间《自画像—献给高更》和《包扎耳朵的自画像》等三幅自画像诞生。1889年在来到雷米尔后他又创作了最后的三幅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耳朵。
文森特-凡高的这幅名画《包扎耳朵的自画像》表达了他的艺术力量和个人斗争。梵高是在1889年1月,离开医院一周后画的。他在那里接受了治疗,因为他割掉了大部分的左耳(这里显示的是包扎的右耳,因为他在镜子里画了自己)。这种自残行为是几周前与来法国南部阿尔与他同住的画家保罗-高更发生激烈争吵后的绝望之举。梵高从医院回来后发现高更走了,随之而来的是建立一个“南方工作室”的梦想,在那里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可以分享想法并并肩工作。
梵高在这幅画中戴的毛皮帽提醒人们他在1889年1月面临的恶劣工作条件:这顶帽子是最近买的,用来固定他厚厚的绷带和抵御冬天的寒冷。因此,这幅自画像有力地证明了梵高继续绘画的决心。他身后的物品更加强了这一点,它们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画架上的画布,刚刚开始,还有一幅日本印刷品,是灵感的重要来源。最重要的是,凡高对色彩和笔触的有力处理,宣告了他作为一个画家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