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永顺县:土家族的发源地及土家王朝——老司城的所在地
走遍中国|永顺县:土家族的发源地及土家王朝——老司城的所在地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永顺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东北部,东邻张家界市境,西连龙山县、保靖县境,北接桑植县境,南临古丈县境,东南同怀化地区沅陵县境毗连。
永顺县是土家族的发源地及历史上土家王朝——老司城的所在地
境内的芙蓉镇景观秀丽,民族风情浓郁
还有记载土家族政治军事历史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
电影《芙蓉镇》外景拍摄现场等人文景观
历史沿革
战国时属楚之黔中地。
秦时,属黔中郡。
西汉汉高祖(前206年),置酉阳县,治所在今治(灵溪镇)东南。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晋和南北朝时,均为酉阳县地。
晋属武陵郡。
宋属武陵太守。
齐梁复属武陵郡。
陈属沅陵郡。
隋代,置辰州,废酉阳,并迁陵,改为大乡县地,属沅陵郡。
唐天授二年(691年)析辰州,置溪州,永顺地属溪州大乡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溪州为灵溪郡,复名溪州,隶黔中道。
宋代为下溪州、南渭州、溶州等羁縻州地。
下溪州治所地今东南30里旧司城,属荆湖北路。
元代,永顺境内设立永顺宣抚司,属四川行省;
置麦著土村、会溪、施溶感化州和腊惹峒、驴迟峒,属湖广行省思州军民安抚司(治今贵州风冈);
又设南渭州,属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治今贵州贵定)。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永顺军民安抚司。
洪武六年(1373年)升为永顺军民宣慰使司,辖“三州”、“六长官司”,时永顺境地有南渭、施溶二州、腊惹洞、麦著黄洞、驴迟洞、田家洞、施溶洞五长官司。
清雍正五年(1727年)永顺土司彭肇槐请求纳土,改设流官。
雍正七年(1729年)置永顺县,治所在今治灵溪镇,属辰沅永靖道永顺府。
民国元年(1912年),裁县留府,
次年9月裁府改县,属辰沅道。
民国十一年(1922年)道制废,永顺直属湖南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攻克永顺县城,中共湘鄂川黔边区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设境内塔卧,并成立了永保、郭亮县苏维埃政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湖南省在沅陵设立湘西绥靖处,永顺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六年,全省普设行政区九个,永顺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湖南划十个行政督察区,永顺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9日,解放永顺,隶湖南省永顺专区。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湘西苗族自治州),永顺为其代管。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永顺为其所辖。
2020年2月2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永顺县退出贫困县。
历史文化
永顺县是土家族主要聚居地区,被专家称为中国土家族的主要发源地。
历代溪州土司建治所于此,800余年土司自治制度平稳沿袭,
人们的生活内容及方式变化较小,民族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相对封闭状态中静静地传承,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情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如土家族打溜子、摆手舞、毛古斯舞、织锦技艺、哭嫁歌、吊脚楼、土家年等相继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遗址
永顺县是土家族的发源地及历史上土家王朝——老司城的所在地。
人口绝大部分是土家族后裔,
有着其独特的“巴人文化”。
土家族,新石器遗址,多处发现。
上溯唐朝末年,江西彭氏,入主溪州,辖周边二十州。
溪州铜柱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老司城遗址,是研究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宝库,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芙蓉镇
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千米。
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
素有“楚蜀通津”之称。
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称。
《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
老司城
位于县城东20余千米处的麻岔乡司城村。
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
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
土司古墓群多集中于司城紫金山、雅草坪、帕桶湖三个地方,其中以紫金山最多。
明代一些名土司彭显英、彭冀南等人的坟墓至今尚保存完好。古墓群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