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版新乡县地名志之小冀镇 2
九三版新乡县地名志之小冀镇 2
------新乡县的每个村镇都会进行详细介绍,欢迎大家私信提供自己家乡的地标性图片。
李庄[Lizhuang] 在新乡市区西南13.5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3.3公里,引黄人民胜利渠总干渠西侧。201户,857人,汉族。耕地909亩,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区,还有机井6眼。
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祠堂碑载: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李家庄。后简称今名,至今。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六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小冀镇。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中心乡,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83年属小冀乡,1985年5月属小冀镇。
聚落方形,面积7.9万平方米,街道3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多砖木结构,两坡式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商店、卫生所在村中部。村东有水泥制品厂,为稳产高产区,盛产棉花,粮食总产39.5万公斤,年亩产852公斤,人均产粮 461公斤;棉花播种500亩,占耕地面积54%,多棉麦间作,总产5.5万公斤,亩产111公斤。工农业总收入85.5万元,人均纯收入 790元,比1978年增长4.1倍。有小学,在校生108人,教师6人。村东有新乡至郑州公路停车站,有龙泉寺(今县明胶厂处)及张炳农民起义遗址。
阎庄〔Yanzhuang] 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5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2公里,引黄人民胜利渠小冀支渠北侧。95户, 425人,汉族。耕地420亩,为引黄自流灌溉区,另有机井8眼。
据民国九年阎氏坟碑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阎姓从山西洪洞县槐树下,先迁新邑赵堤,因地势低洼,涝碱灾害严重,永乐初年(1403~1408年)又转迁兴国寺东建村,后又移寺西(今村址),名巩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兴福寺碑亦刻有"巩村"。后改名阎巩村。明末,张姓从张青迁此,又名阎张青。1949年改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四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六西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小冀镇。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翟坡中心乡,1958年属小冀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83年属小冀乡,1985年5月属小冀镇。
聚落方形,面积4.7万平方米,街道1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已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两坡式瓦房与平顶房交错,间有两层楼房。村委会、商店、卫生所在村中部。农业为全县驰名的粮棉稳产高产区,粮食总产20万公斤,年亩产950公斤,人均产粮474公斤;棉花播种280亩,占耕地面积66%,总产2.6万公斤,亩产93公斤。农副业总收入58万元,人均纯收入866元,比1978年增长4.2倍。村东与许庄合办中小学。村西有七里营火车站至原阳公路。
聂 庄〔Niezhuang] 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4.5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京广铁路七里营车站南侧。317户,1 407人,汉族。耕站南侧。317户,1 407人,汉族。耕地1 244亩,机井31眼。
相传,宋时此处有聂姓居住,名聂家庄,后因聂姓犯罪,被剿村绝。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到获嘉县南王井村,后又转迁此处"(《王氏家谱》序)。仍用原村名。后简称今名。
明正德元年(1506年)聂庄社驻此。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六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属小冀镇。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小冀中心乡,1958年属小冀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83年属小冀乡,1985年5月属小冀镇。
聚落长方形,面积17.1万平方米,主街4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全部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两坡式瓦房与平顶房交错,间有两层楼房。村委会、商店、诊疗所在村中部。西部为县工业区,有村办磷肥、电石、水泥预制厂,东北有机砖等厂,由于靠近火车站和工业区,村民农忙在田间,农闲搞副业。粮食总产75万公斤,年亩产886公斤,人均产粮536公斤;棉花播种508亩,占耕地面积42%,多棉麦间作,总产7.1万公斤,亩产140公斤;工农业总收入484万元,人均纯收入1 050元,比1978年增长3.8倍。村西有中小学,在校生315人,教师25人。村西北有新乡至小冀公路,设有停车站。还有七里营火车站和县烈士陵园。
娄 村〔Loucun〕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3.4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3.1公里,引黄人民胜利渠总干渠西侧。130户,550人,汉族。耕地576亩,大部为引黄自流灌溉区,还有机井9眼。
据坟碑载:宋时,此处有姬、袁、阎三姓。首户姬姓土地数十顷,是个神(巫)医,家有花园,楼院多处,故名楼村。明初,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到新邑郝吃档(今县畜牧场)、崔家井,永乐末又迁此,仍沿用原村名,后简写成"娄"姓的娄字,至今。
明正德元年(1506年)娄村社驻此。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六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小冀镇。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兴宁中心乡,1958年属兴宁人民公社,同中心乡,1958年属兴宁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83年属小冀乡,1985年5月属小冀镇。
聚落方形,面积4.5万平方米,街道3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多砖木结构两坡式瓦房,间有平房和两层楼房。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为粮食稳产高产和棉花集中产区,粮食总产24.2万公斤,年亩产881公斤,人均产粮441公斤;棉花播种340亩,占耕地面积59%,总产3.1万公斤,亩产92公斤。农副业总收入55.4万元,人均纯收入791元,比1978年增长6倍。有小学,在校生64人,教师5人,有卫生室。村东有新乡至郑州公路。
秦村营〔Qincunying〕 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6.6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8公里,汉堤顶。665户,2 710人,汉族。耕地4 436亩,大部为引黄自流灌溉区,还有机井55眼。据村南水塘内墓记载:宋时,秦姓居此,名秦村。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村西八蜡庙石香炉刻:"东秦村"。明初"傅姓洪武时为千总,散兵屯田于新邑西南东秦村,曰秦村营"(清乾隆三十六年《傅氏家谱》序)。明正德元年(1506年)《新乡县志》亦记载:"秦村营去县三十里。"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卫前所,亦属西南路三十一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卫前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小冀镇。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小冀中心乡,1958年属小冀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83年属小冀乡,1985年5月属小冀镇。
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23.5万平方米,主街7条,构成网状,沥青路面。新村舍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原村舍主宅全部改建,多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两坡式瓦房与平顶房交错,间有两层楼房。村委会、供销社、卫生所、给水设备厂在村中部,北有西孟姜女河,东北有平原制药分厂。农业为粮食稳产高产和棉花集中产区,粮食总产145.1万公斤,年亩产674公斤,人均产粮 535公斤;棉花播种2 320亩,占耕地面积52%,总产22.7万公斤,亩产98公斤。工农业总收入2080万元,工业收入占总收入83%,人均纯收入1 194元,比1978年增长7.5倍。村南有中小学,在校生448人,教师31人。群众吃上自来水,户户用上太阳能热水器。村东1.5公里有京广铁路七里营车站,村南有宋代墓遗址。铁路七里营车站,村南有宋代墓遗址。
豆腐村〔Doufucun〕 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7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9公里,汉堤顶。332户,1 499人,除汉族外,回族443人。耕地1 447亩,部分为引黄自流灌溉区,余为井灌区,还有机井25眼。
宋时,秦、桑、左、吴等姓在此居住,名秦村。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村东八蜡庙内石香炉和三关庙碑均刻有:"西秦村。"后秦姓犯罪外逃。"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出,先到小冀镇,老二转迁此处"(清同治五年《刘氏族谱》序)。后为祈祷富裕,改名为都富村,村民到县衙完粮时,管帐老先生误写为豆腐村,至今。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一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六西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小冀镇,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小冀中心乡,1958年属小冀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83年改小冀乡,1985年5月改小冀镇。
聚落方形,面积16万平方米,主街4条,呈II字形,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已改建,砖木水泥预制构件结构,两坡式瓦房与平顶房交错,部分两层楼房。村委会、商店、卫生所、回民办的制革、屠宰在村中部,北有西孟姜女河。农业为粮食、棉花稳产高产区,粮食总产59.7万公斤,年亩产 664公斤,人均产粮398公斤;棉花播种570亩,占耕地面积38%,总产8.4万公斤,亩产147公斤。工农业总收入447.4万元,人均纯收入913元,比1978年增长4.4倍。村中有小学,在校生159人,教师9人。村沥青路通小冀镇。村北有清真寺。
西崔庄〔Xicuizhuang〕 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7.7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人民胜利渠西三干渠西侧,西孟姜女河南岸。64户,287人,汉族。耕地353亩,引黄自流灌溉区,还有机井6眼。
据清同治五年创修《崔氏族谱》序载:"崔姓在明洪武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鄘南,名崔家庄。"清末,简称崔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于朗公庙人民公社崔庄重名,经新乡地区行署新署字(81) 213号文批准,更名为西崔庄,至今。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一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六西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小冀镇。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小冀中心乡,1958年属小冀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属小冀人民公社,1983年属小冀乡,1985年5月属小冀镇。
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2.8万平方米,街道2条,沥青路面,新村舍向北扩展,原村舍主宅已改建。村委会、商店在村中部。地势低洼盐碱,粮食总产11.2万公斤,亩产642公斤,人均产粮392公斤;棉花播种205亩,占耕地面积56%,总产1.7万公斤,亩产84公斤。农副业总收入30.6万元,人均纯收入753元,比1978年增长6.5倍。村南有小学,在校生33人,教师5人。村沥青路通小冀镇。
冀 庄〔Jizhuang] 在新乡市区中心西南18公里,小冀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2公里,京广铁路北侧。154户,598人,汉族。耕地900亩,大部为引黄自流灌区,另有机井15眼。
相传唐朝冀姓老二从小冀迁此,名冀家庄。明初,聂姓从山西洪洞县先迁辉县秀才庄,后因地势低洼,常遇水灾,又转迁至此(具体年代无考)。万历末年,贾姓从获嘉县后五佛村迁此。沿用原村名,清末,简称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属西南路三十一都。宣统元年(1909年)属六西南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小冀镇。1948年属四区,1955年属小冀中心乡,1958年属小冀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属七里营人民公社,1961年2月属小冀人民公社,1983年属小冀乡,1985年5月属小冀镇。
聚落东西向长形,面积4.7万平方米,新村舍向四周扩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多砖木结构,两坡式瓦房、间有平房。村委会、商店、卫生所在村中部。农业为粮棉稳产高产区,粮食总产37万公斤,年亩产804公斤,人均产粮617公斤;棉花播种370亩,占耕地面积41%,部分棉麦间作,总产4.6万公斤,亩产123公斤。农副业总收入195万元,人均纯收入876元,比1978年增长6.3倍。村中有小学,在校生76人,教师5人。南有小冀镇至获嘉县太山庙乡公路。县太山庙乡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