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鳅是奇珍佳品
刺鳅是奇珍佳品
刺鳅,宝应人都不陌生。小时候,我拿着篮子在水码头往下面一沉,小鱼小虾纷纷落网,活蹦乱跳。落到篮子里的鱼,最不安宁、最具反抗精神的当属刺鳅,身子扭来扭去,一副颇不服气的样子。
刺鳅外表看上去跟泥鳅有点相似,但是实际上却比泥鳅长很多,而且他的背上还有一排的刺儿,有点扎手。个头呢,又比黄鳝稍微短一点,嘴巴是尖形的。颜色也不太一样,有的刺鳅身上带着花瓣形状的图案,但是有的却带点金黄色。
刺鳅又叫钢鳅,刀鳅,石锥,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刺鳅是一种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的鱼类,多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是属夜行性的,故白天均潜伏砂中,只留鼻与口在外,或隐藏于暗处,静待夜晚的来临出来活动觅食。

刺鳅肌肉含高蛋白和低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EPA与DHA含量均较高,矿物元素含量丰富,有较佳的食用口感和较好的营养价值。
刺鳅身段狭长,体型略扁,尖嘴长腮,两只小圆眼凸兀,背上长有密密一排的尖刺,身子上点缀着或白或黑或褐的斑斑点点和不规则花纹,游动起来如同水蛇一般。
刺鳅虽然外表丑陋,但也可以说它是淡水鱼中的奇珍佳品。每一种鱼在洗干晾晒时,其腥味都会引来苍蝇的叮嗅。而晾晒刺鳅干子时,则很奇怪,不会有苍蝇在其身上停留,也许它的体内有一种驱赶苍蝇的气味。

刺鳅面目狰狞,模样奇特,吃它的时候,一般嫌他处理太麻烦。所以有点嫌弃,但是,对于喜欢吃刺鳅的人来说。也算是非常美味的一道佳肴。刺鳅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受到消费者喜爱。刺鳅鱼怎么做好吃,一般吃法有:红烧刺鳅煲、干煸刺鳅、刺鳅焖毛豆、蒸刺鳅干、
干锅刺鳅、锅巴刺鳅、酸菜刺鳅、刺鳅山药补益汤、刺鳅豆腐汤、青笋烧刺鳅......
红烧刺鳅煲,主料,刺鳅,辅料糖、瓣蒜、老抽、生抽、辣椒,橄榄油、黑胡椒,其具体做法:将刺鳅洗净切成排,锅内放糖和水加热,放入蒜、干辣椒、橄榄油、老抽和生抽,搅拌1分钟。放入黑木耳,将鱼排一排排放入,中火烧十分钟。放入黑胡椒,等酱汁烧至变浓即可出锅。

干煸刺鳅鱼,将刺鳅鱼清理干净,加一勺盐,一勺生抽,两勺料酒,一勺十三香腌制半小时入味。然后把刚才腌制的调料倒掉,拌上三勺玉米淀粉。香料提前用水泡一下水,这样炸的时候不会焦。油温筷子试一下,筷子周围冒小泡就可以放刺鳅鱼,用中小火,炸好捞出。热锅凉油,炒香调料,再放炸好的刺鳅鱼。盛盘,撒葱花,也可以再撒点椒盐。
干煸刺鳅鱼需要的材料:刺鳅鱼、干辣椒、大料、香叶、花椒,椒盐适量、盐,生抽各1勺、十三香1勺、玉米淀粉3勺、葱花适量。
刺鳅焖毛豆,做法简单。鱼切小段,姜切丝加少许天椒切小圈,用料酒,生抽,少许盐腌一小会,开火放油炒毛豆,毛豆炒有一点变色装盘,开火放油热放姜丝、天椒,搅两下,放鱼入锅翻炒两分钟的样子放豆毛翻炒两下,加水,一般水量跟豆毛水平,小盘盖住,两分钟,水差不多干了放耗油鸡精翻几下就可以吃了。

蒸刺鳅干子,把蒸刺鳅干子放在锅里蒸,其肉质硬朗,很有咬嚼,味道独特,很是诱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域不断被污染。刺鳅这种东西,宝应的大河小沟,即便在农村都很少见了。刺鳅对水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现在大部分水域都被污染,刺鳅的产量也在逐年下降。物以稀为贵,刺鳅既然那么少见。当然特别难买到。根据科学研究,刺鳅的体内含有非常多的高蛋白,而且低脂肪。另外矿物质元素含量也非常丰富,口感方面也没有泥鳅的腥味重。所以逐渐成了城市人追捧的一种美食,价格就被炒得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