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的最后结局:脱离齐国自立为诸侯,却被齐魏两国联手攻灭
孟尝君的最后结局:脱离齐国自立为诸侯,却被齐魏两国联手攻灭
孟尝君田文,是齐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出身于齐国贵族之家,早年遭受了父亲田婴的歧视和冷落。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慧和才干,最终获得了父亲的认可,成为了齐国的国相。在位期间,他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收买人心,广受士人拥戴。同时他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孟尝君的性格也暴露出了一些阴暗面。他心胸狭隘,善于利用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私怨,他不惜发动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最终,他脱离齐国自立为诸侯,却被齐魏两国联手攻灭,其家族也因此断绝。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再次证明了孟尝君的缺陷和失误。
一、从"五月初五日出生"到成为齐国"国相"
孟尝君田文出身于齐国贵族之家。他的父亲田婴曾担任过齐威王和齐宣王两朝的国相,在齐国的权势极为显赫。然而,田文的出生却遭到了父亲的抛弃。
田文的母亲只是田婴的一个侍婢,因此在田婴眼中,她所生的儿子注定不会受到重视。更糟的是,田文的生日正好是田婴最忌讳的五月初五日。作为一个迷信的人,田婴深信五月初五出生的婴儿长大后会给父母带来厄运。于是,得知田文的出生后,他就下令让田文的母亲将这个"扫帚星"扔掉,以免自己遭殃。
好在田文的母亲舍不得抛弃自己的骨肉,她便私自将田文抚养长大。等田文长大后,她又托一个哥哥将他引见给田婴。令人意外的是,当田婴看到了这个自己曾经视为不祥的儿子后,竟然改变了看法。田文的聪慧和才干很快帮助他在众多的兄弟中脱颖而出,田婴最终决定立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二、孟尝君的"仗义疏财"与阴暗面
获得国相地位后,孟尝君开始大展拳脚。他以丰厚的待遇接纳来投奔他的士人和各国逃亡之徒,他们被称为"食客"。在孟尝君的薛邑,曾经出现过"焚券市义"、"狡免三窟"等故事,孟尝君因此赢得了"仗义疏财"的美名。
不过,表面的慷慨大气之下,孟尝君的内心其实并不如此。有几件事足以证明他心胸狭隘、阴暗狠毒的一面。
一次,当孟尝君在赵国做客时,路人闻名而来观看。但见他身材矮小、面貌平凡,不免产生失望和嘲笑。孟尝君顿时恼羞成怒,下令门客连续砍杀数百人后,才离开赵国。
另一次,在自己的宴会上,有位门客因为灯光遮挡而不满。孟尝君为此大加宣扬,最终逼迫那位门客自杀了事。可见,孟尝君对于自己的面子和名声何其重要,哪怕不得已要用自己的亲信来充当牺牲品。
三、孟尝君的野心与其不幸下场
孟尝君的美名传到了秦国,秦昭襄王想任命他为国相。为了权力和利益,孟尝君毫不顾及门客的劝阻,执意前往秦国。后来又通过贿赂,设法脱离了秦国的禁锢,回到了齐国。齐王不计前嫌,再次任命他为国相。
虽然孟尝君在齐国掌握了大权,但他并没有安心于国政,反而为了自己的私怨而发动了战争。他联合韩、魏、赵三国,一起攻打秦国。这场战争最终打败了秦国,孟尝君得偿私愿。但同时也遭到了齐王的忌恨。
为了证清自己的嫌疑,孟尝君不惜派遣手下去自杀。这一手段再次暴露了他阴险狡诈的一面。齐王终于相信了孟尝君的清白,但也因此更加忌惮他的权势。于是,孟尝君便以养病为由辞职回到了封地。
在封地薛邑,孟尝君开始了自立为诸侯的野心。他设法联络燕、秦、赵、魏、韩五国,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反戈相向,去攻打自己的祖国齐国。这次战争导致了齐国的大败,差点被灭国。
齐国最终凭借田单的努力才得以复国。不过,这样的行为已经让魏王非常警惕。他终于决定罢免孟尝君的相权。此时的孟尝君已失去了依仗,只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邑。
但即便在自己的封地,孟尝君也丝毫不知收敛。他公然自立为诸侯,拒不臣服于齐王。这时的齐国正处于国力低弱的时期,也无暇再去管理薛邑。孟尝君因此在薛邑为所欲为。
然而,这种高高在上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孟尖君老病缠身,最终在薛邑去世。他的死也引发了诸子之间的争位之争,国中大乱。齐王和魏王趁机联手攻打薛邑,很快就将其攻陷。孟尝君的宗庙被毁,这一家族也由此断绝了传承。
四、孟尝君的评价:阴险小人,却也有可取之处
的确,孟尝君身上有许多缺点和失误。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阴暗狠毒,对于自己的名声和面子何其重要,竟能杀人灭口。最后他公开脱离齐国,联合多国攻打自己的祖国,这种叛国行为更是令人发指。
但如果仅仅从这些角度来评判他,显然是不全面的。孟尝君毕竟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能在复杂的战国格局中周旋,先后成为齐国和魏国的国相。在位期间,他善于收买人心,广受士人拥戴,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他也曾率领联军攻破了强大的秦国,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所以,孟尝君这样一个人物,既有阴暗狠毒的一面,也有英才卓越的一面。他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权力和利益,最终因自己的缺陷和野心而遭到悲剧性的结局,也算得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