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长子一家境况:两个曾孙成为普通职员,孙媳下岗在街上摆摊
许世友长子一家境况:两个曾孙成为普通职员,孙媳下岗在街上摆摊
前言:
许世友有七个子女,大儿子许光,二儿子许建军,三儿子许援朝,大女儿许丽,二女儿许桑园,三女儿许华山,四女儿田小兵。
许世友一家
许世友的这些子女个个都非常出色,他们或成为南京空司团级参谋,或成为南京军区装备部少将,或成为南京军区话剧团干部,或成为导演,或成为飞行员,或成为南京高教研究会秘书长,唯独只有大儿子许光放弃光明前途回到了家乡。
被父亲亲手送回乡
在众多子女中,许世友唯独对大儿子充满了愧疚。
1929年许光出生,他是许世友与结发妻子朱锡明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他们所生育的三个孩子中唯一存活下来的。“黑伢”,许世友给这个难得的孩子取得乳名,一向钢铁汉子的许世友,在孩子面前,也能体现出一点儿柔情。
那个年代兵荒马乱,许世友上了前线,可以和妻儿共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许光两岁的时候,鄂豫皖根据地被敌人破坏,许世友无奈离开了家乡,之后又随着红军部队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至此与家中失去了联系。
许世友
许世友音讯全无,后来家乡传出他在战场上丧命的传言,为了不让儿媳独守空房,许世友的母亲深明大义,为儿媳重新选择了夫婿,自己则带着孙子和女儿,一起留守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似乎不愿意放过他们,在许光7岁的时候,敌人下令放火烧山 ,许光和奶奶和姑姑在山洞中躲了三天三夜,好在敌人没有发现他们,这才保住了性命。
童年艰苦的经历让许光分外成熟,此时的他一直以为父亲已经光荣牺牲。
而在另一边的许将军,他从来没有忘记家人,在局势得到稳定之后,他便四处打听家人的下落。
许世友
1948年,许世友寻找亲人的家书在大别山传开,信件几经辗转终于到了许母的手上。得知失踪了17年的儿子还活在世上,并且成为了山东军区司令员,高兴得一晚上没有睡觉。第二天,她便收拾好行李,带着孙子找到了时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的王树声,希望他能够帮助许光找到父亲。
就这样,在王树声的帮助下,许光与分别了17年的父亲见面。
此时,许光已经是19岁的年轻小伙子了,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骚扰,导致他这么大还没有读过书。看着大字不识,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大儿子,许世友将军内心百感交集,他不由得对大儿子感到愧疚。
他问大儿子:“你今后有什么打算?”许光看着威风凛凛的父亲,眼里充满着敬佩,说:“我想当兵,和父亲一样报效国家。”许世友大笑起来,拍拍儿子的肩膀:“好小子,有志气。”
许光和父亲许世友的合影
想要当兵,文化必须过关,于是,许世友将许光送进了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读书。别看许光没有读过书,但他的脑子很灵光,很快就读完了中学,然后又相继读完了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
许世友家风严谨,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沾自己的光,许光也非常懂事,他在校期间低调从事,从不炫耀自己的家庭和出身。进入北海舰队之后,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厉,先后7次立功受奖,参加了海防巡逻、重大演习等战备训练任务,逐步成长为共和国首批北海舰队舰艇长。
但就在许光有无限光明前途的时候,许世友却决定让他回乡。
1965年,许世友叫来许光,满是踌躇地对儿子说:“你的奶奶年纪大了,我想让你脱掉军装回家照顾她,你愿意吗?”
许光
许光愣在了原地,按照他现在在军中功绩,一定会有一个光明远大的前途。许光有些不愿意,他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说。
其实,许世友心里何尝不难受,他拍着儿子的肩膀,像多年前父子俩见面时那样。许光咬咬牙,说:“好吧,我回去孝敬奶奶。”
“好,大安(许光原名许大安),你是我的好儿子!”许世友眼泪纵横,几乎哽咽。
许世友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一生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但心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老母亲。许世友从小就没了父亲,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他参了军,十几年没有回家,母亲又将他的孩子拉扯大,他对母亲充满了感激。
许世友
1952年,许世友请假回乡探亲过一次,见了母亲,许世友长跪不起,众人百般劝慰他才站起来。
只是,忠孝两难全,他不能放下国家大事不顾,时常在母亲跟前尽孝,眼见着母亲年纪大了,他只能让儿子回去帮自己尽孝。
许世友的孝心同样体现在儿子许光身上,他愿意放弃光明前途,替父亲完成孝心。就这样,许带着父亲的愿望回到了家乡。
将门布衣,建设家乡
1965年,许光带着父亲许世有的嘱托回到了家乡新县人武部,任参谋长,他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年迈的祖母,他给父亲写信,汇报祖母的身体和生活状况。他给祖母读父亲写来的回信,讲父亲的事情。
许光
就这样过了半年时间,许母突然病危,许世友却因公务缠身不能给老母亲送终,这件事成为了许世友心中的遗憾,为此,他发下誓言:自己死后,一定来为母亲守坟。
好在许光就侍奉在祖母左右,他代替父亲为祖母送了终。
祖母去世后,作为南京军区司令的许世友对大儿子十分愧疚,他打算让儿子重新返回部队,但许光坚定地表示自己要留在家乡,在这之后,许光还为父亲完成了另一个重托。
1979和1980年,许世友分别寄来50元和200元,一部分作为资助许光家庭的资金,一部分是留给自己死后买棺材用的。许世友嘱咐儿子,在他死后一定要将他埋在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孝敬父母。
许世友
1985年,许世友去世,许光不负父亲重托,及时向中央军委汇报父亲遗言,回乡安排父亲安葬事宜。党中央、军委批准许世友将军还乡土葬,使其魂归故里。
许世友将军离世后,其部下感念将军对其的培育之恩,愿意在军区机关给许光安排个位置,但许光拒绝了,他说:“父亲在不在,我都一样留在新县。”
许光再次放弃前途,他对家乡爱得深沉,甘愿留在这片他生长的地方,无怨无悔。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新县还非常贫困落后,“一个灯泡亮全城,一根烟的工夫逛全城”反映了当时新县的状况。
在那个年代,整个新县家里能够“通电”的地方找不出几处,为了能够让家乡“通电”,许光四处奔波,多次到地区、省里反映情况。
许光
1969年,许光负责筹建新县千斤乡159微波站。当时上山的路只有一条,而且是土路,一到下午泥泞不堪,车子根本无法行驶,所有机械设备都要靠人一个一个往山上运。许光不顾环境恶劣和条件的艰苦,带领工人连续施工了300多个日夜。
据当年和许光一起筹建的同事说,当年许光作为大队长,以身作则永远都是第一个出头,为此,他的肩膀上很快就磨出了血泡,要是没有处理好,血泡很可能发炎感染。人们劝许光休息休息,可许光从没耽误一天工,依旧坚持上山。
当新县城“通电”那天,人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敲锣打鼓,拥上街头,整个县城都沸腾了起来。
在当地人民眼中,许光对家乡的奉献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每年新县发生大暴雨,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时,许光必定会出现在救灾现场,即使当时身体抱恙,也依然挺身支援。
许光
有一年新县连下暴雨,多数道路已经被洪水冲毁,吉普车突然栽入了一个两米多深的水坑,由于惯性,坐在副驾驶座的许光整个人从挡风玻璃中撞出来,导致他当场重伤昏迷,经医生检查他的头部伤口有5处之多,最严重的一处缝了36针。
这场意外直接让许光昏睡了9天9夜,在医生的极力抢救之下才得以脱险。然而,他醒来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场暴雨老百姓受灾了没有?”
在担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时,许光分管后勤工作。在修建人武部办公楼和综合仓库的时候,他经常到施工现场视察,一次他看到地上有几颗钉子,便弯腰捡起,严厉地对工人说:“这都是公家的财产,一点儿也不能浪费。”
许光还把工地的碎木屑收集起来,堆在一起给工人们烧水喝,在他眼中,浪费是可耻的。
许光和妻子
在许光任职期间,当时经济还非常不好,他带着领导干部下乡时,经常能受到当地淳朴百姓的热情招待。为了不让百姓费心,许光直接谎称他们是回民,有“三不吃”。
任职20多年间,许多人都不知道许光竟然是许世友将军的儿子。曾经,许世友将军的故居有一位领导人前来瞻仰,他向众人介绍许光,竟无人知道他的身份,可想而知他是怎样的谦逊低调。
许光为人低调不说,而且从不利用自己是将门身份为自己谋利益。在退休的时候,他因年龄问题而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有好多人都劝他去找王树声开证明,他却说:“国家有政策,就按政策办比起那些牺牲的老红军后代,我现在幸福多了。这个特权我不能用。”
许光
到了20世纪90年代,许多游客来祭拜许世友将军的墓,县里准备把将军的故里开发成旅游景点和红色教育基地。许光主动提出把许世友将军故居无偿捐赠给政府。
许光常说自己是“党的儿子”,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做到了,他给党争了光,为人民服务了几十年。
把家风传给下一代
许光完全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回乡的几十年,他兢兢业业为人民,绝不利用父亲的影响谋私利,他还教育下一代,不搞特权,不给组织添麻烦。
1978年,许光的大儿子许道昆高中毕业,恰逢许世友的老部下在新县征兵。许道昆想要趁着这个机会破例到部队中当兵,但当时他还有满十八岁,没有到年龄,于是,许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儿子。
许光
直到第二年,许光才允许到了年纪的儿子到部队报到。后来,小儿子许道仑也到了部队,许光从来不利用自己在部队的关系照顾两个儿子,更没有找关系帮助儿子提干。两个儿子服役期满后,全部复原回乡,到如今,他们仍是企业的普通干部、职工。
许光儿媳下岗后没有工作,也只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到街上摆摊,丝毫没有享受到将门带来的便宜。
许光二女儿本来是师范大学毕业生,想托父亲留在城市,他却一口拒绝。许光最疼爱大女儿,大女儿在入伍时,他送给她一只珍藏多年的手表,嘱咐女儿一定要成为一名有文化有知识的军人。
在部队中许多年,大女儿许道江回忆,她每次回家探亲在信阳下了火车,然后再坐几个小时的长途大巴,才能回到家里。有时候过年高峰期,她连票都抢不到,但是她的父亲从来没有占用国家资源,用车接她回家。
许道江
每次父女见面,许光反复叮嘱女儿的一句话都是:“要生活标准低,工作高要求,给党争光,不要抹黑。”遵照父亲的嘱托,许道江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二炮后勤卫生部部长,是二炮第一个军事学女博士。
二儿子许道仑回忆,无论他们家日子过得如何困难,每年过年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那就是在大年夜那天,他们一家人必须将街上的孤寡老人及贫困户请到他们家中过年,还将自家的米面资助给这些老人。
1989年,许光从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退休后的他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最爱看的节目就是每日的新闻联播,关注国家大事。
一次,许光从新闻中得知了日本对钓鱼岛的争夺,他气得对着电视大骂日本的痴心妄想,他对家人说:“要是日本不收手,我一定要上战场,保家卫国。”
许光
除了新闻,许光还喜欢看《参考消息》,他经常和子女、好友讨论国家大事。一次晚饭后,他看完报纸后突然问儿子许道仑:“世界上20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为何只有中国发展得最快,持续时间最长呢?”
还没有等许道仑想到答案,许光就接着说:“这是因为我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主要原因。”
许光做人做事都和许世友将军很像,到了晚年,他看淡生死,当医生发现他患有肺癌并已经开始转移时,他直接表示要放弃治疗。
最后子女们说什么也不肯让病情自由发展,他这才同意住院。因担心超过医疗待遇标准,他反复嘱咐主治医生,不要用进口药,不要做过度治疗,不要给子女添麻烦。当专家们要为他的病情坐诊时,他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跑不掉。”
2013年,许光老先生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似乎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流逝,于是他做了人生最后一个决定。他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总共2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慈善事业,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做了一件于民有益的事情。
许光先生去世后,他的事迹被世人知晓,许多来访者慕名拜访。站在许光先生简陋窄小的家,来访者内心百感交集,二儿子许道仑向来访者讲起了他父亲关于房子的故事。
许光老先生在人武部时,单位分配住房,按照级别他可以分到一处团级职工房,他却主动将房子让给了以为外地调入的普通干部。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县里给许光安排了一处比较宽敞的院子,刚住了不到两年,许光听说县里新建干部家属楼征不到地方,他二话不说便无偿让出了自家地皮。
许光
那时大女儿许道江刚刚入伍,过年回家探亲发现父母早已搬家,当看到父亲和母亲挤在一间漏水的房子里倍感心疼,她想要到县里为父亲争取好房子,但被父亲拒绝了,还说:“等家属楼盖好了就好了。”
家属楼建好后,许光要了一间小房子住在了里面,一直到去世。
生在将门,却是布衣,许光先生是大别山养育出来的孩子,流着大别山的血。他放弃光明前程一心建设家园,不仅仅是因为父亲的嘱托,还有他对大别山的热爱,这里是他的根,寄托着他的魂!
感谢阅读,我是奇葩历史观,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