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紧密厚实的纸面 复古泛黄的色调——带你认识沁源麻纸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紧密厚实的纸面 复古泛黄的色调——带你认识沁源麻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麻纸”作为手工造

紧密厚实的纸面 复古泛黄的色调——带你认识沁源麻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麻纸”作为手工造纸的杰出代表,虽出现得比“蔡侯纸”晚,在制造工艺上却与其一脉相承。

微微泛黄的纸张在阳光照射下,杂乱的纤维也变得清晰可见,这便是手工麻纸的独特之处。接下来,跟随本期百工主人公郑变和,走进沁源麻纸,一起了解手工麻纸背后的故事。

郑变和,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中峪乡渣滩村人,家里世代从事手工麻纸制造。“郑家纸坊”由其曾祖父创建于1827年,祖父郑继传时期最为兴盛,父亲郑天木和叔叔郑天恩时,手工麻纸依旧是当地的支柱产业。1983年,郑变和正式接手纸坊,成为了第四代传人。

▲郑变和

手工麻纸拉力大、韧性好、纸面平整、使用时间长,书写在麻纸上的文字历经百年依然字迹清晰,墨不褪色。也因此,麻纸在过去的用途很广,糊窗户、吊顶棚、弄花灯都离不开它,地契、房契、买卖契大都也是用它书写。但郑变和说:“随着机械化批量造纸的普及,手工麻纸市场受到冲击,有的转产,有的停产,稍微上点年纪的老艺人已经去世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在坚持。”

走进郑变和的纸厂,你仍然能看到保存完整的麻纸生产工具,有立石碾、洗麻料池、淹纸池、淹纸架、蒸料锅、垛麻斧等,这些工具在岁月的侵蚀下早已斑驳陈旧,但也因如此而显得格外珍贵。你也能看到,尽管现在手工麻纸鲜有人问津,郑变和的手艺却丝毫没有生疏。

造纸前,郑变和带着孙女从村里各处寻来了“麻”。“麻”是苎麻植物的精华,是沁源麻纸最重要的原料,其具有韧性足、易提炼、成浆率高等特点。伴随着铮铮作响的“切麻”声,每一项流程和工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中,“碾麻”更是一道繁琐的工序,碾完了洗,洗完了再碾,需要不断地碾压搅拌。在不断的重复操作中,麻料也逐渐产生了变化。

经过多次漂洗、碾压的纸浆要想成形,还需到屋里的涵池里历练一番。一池的纸浆,他们要千百次的依照同样的频率搅动,一搅就要持续一整天。而纸,就是从这纸浆里捞出来的。手工纸的抄捞工艺,对麻纸工匠的塑纸要求最为严格。拍浪,纸浆翻动的瞬间,迎浪下帘、荡帘,轻荡则薄,重荡则厚,厚薄之间完全在于工匠手上的功夫。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选料

▲剁料

▲碾料

▲搅麻

▲淹纸

▲揭纸

经过十多个昼夜的历练,苎麻完成了它的蜕变之旅,紧密厚实的纸面,柔而弹的质感,加上这复古泛黄的色调,无异于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成就了它“柔、韧、耐腐、防蛀、易保存、不褪色”的独特品质。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