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红色故里,自在龟峰—江西弋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红色故里,自在龟峰—江西弋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1.弋阳县简介 弋阳县,隶属江西省上饶市,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东邻横峰县,南接铅山县,西毗万年县、贵溪

红色故里,自在龟峰—江西弋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1.弋阳县简介

弋阳县,隶属江西省上饶市,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东邻横峰县,南接铅山县,西毗万年县、贵溪市,北连德兴市、乐平市。弋阳县总面积1573.51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10个镇、5个乡共17个乡镇(街道)。 2021年末,弋阳县户籍人口为43.06万人,2021年,弋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48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1.95亿元。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分豫章郡置鄱阳郡,余汗县属之,同年,析余汗县葛阳乡置葛阳县,县治赭亭(今五里庙)地处葛水之阳。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县治迁于弋江之北,改名弋阳县。弋阳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县、西部政策延伸县,被列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弋阳境内有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圭峰。弋阳也是方志敏、邵式平等著名革命领导人的故乡。

弋阳行政区划图

2.发展愿景与目标定位

发展愿景:全国健康旅游目的地、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上饶市西部客运交通枢纽;以丹霞地貌和红色文化为特征的旅游城市、信江河谷城镇群重要的工贸城市、生态怡人环境优美的山水宜居城市。

发展目标:开放多元的创新产业之城、独具魅力的旅游休闲之城、悠然雅致的山水宜居之城。

发展战略: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开放性发展战略;积极对接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区;打造沪昆城镇发展走廊重要节点。

协同发展群

3.总体格局

3.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构筑“一核引领 两山筑屏 三轴联动 河谷育田 ”国土空间格局。

一核:弋阳中心城区;两山:南屏武夷北怀玉;河谷:信江河谷平原;三轴:沪昆城镇发展轴、G353工矿发展轴、S204文旅融合轴。

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3.2 生态保护格局

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实施水土流失防治修复、强化水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保护格局

3.3 三农发展格局

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新时代未来乡村建设、构建和谐宜居的乡村文化体系;分类引导魅力乡村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差异化发展、建设赣东北魅力宜居乡村、统筹魅力乡村建设规划。

因地制宜、引导乡村差异化发展,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乡村振兴提供用地保障。

乡村类型图

3.4产业发展体系

深耕三大产业领域,构建“1+3+N”产业体系

做优1大首位产业:新材料产业;做强3大优势产业:机械电子产业、食品医药产业、旅游服务产业;培育N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智慧物流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数字经济产业。

4.城镇发展格局

构筑“一核三心多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到2035年全县常住人口:40万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75%左右。

一核:弋阳中心城区;三心:漆工镇、三县岭镇、港口镇;多点:其他乡镇。

城镇发展格局图

城镇发展群图

5.基础设施体系

5.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布局:规划弋阳县境内沪昆铁路及沪昆高速铁路按照国家铁路网络规划进行建设;弋樟货运专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与主干线路的衔接。

区域综合运输体系

水运布局:规划根据上饶市(1+5)信江河谷城镇群规划,信江航道开发以旅游开发为主,规划位于圭峰镇新镇区附近建设水运码头,结合龟峰旅游接待中心的建设,开辟短途水上旅游线路,打造成具有弋阳自身特色的水上旅游线路。新建龟峰清水湖旅游码头。

公路布局:规划形成 “六横二纵加一环”的干线公路骨架。一横:盘古情景区—曹溪镇—三县岭乡—漆工镇;二横:中畈乡—樟树墩镇;三横:湾里乡—葛溪乡;四横:清湖乡—县城—朱坑镇;五横:贵溪—圭峰镇—县城—朱坑—横峰;六横:港口镇—叠山镇—铅山; 一纵:曹溪镇—三县岭乡—中畈乡—湾里乡—县城--圭峰镇—港口镇;二纵:漆工镇—樟树墩镇—葛溪乡--县城—旭光乡—叠山镇-洪山;一环:湾里乡—朱坑镇—龟峰镇—清湖乡。

至2025年末弋阳县境内有2条高速公路,分别为上万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公路;2条国道,分别为 353 国道和 320 国道;3 条省道,分别为 204 省道、205 省道和省道摘圣线。

县域干线路网规划方案图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图

机场:规划圭峰通用机场。

弋阳圭峰通用机场图

5.2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构筑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镇街级四级公共服务体系。落实五类设施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

按照30-15分钟生活圈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在中心、片区城区按照30分钟城镇生活圈配置县级、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各街道、乡镇按照15分钟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各社区、行政村按照10分钟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体系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