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的54条承诺
中国入世的54条承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作出的承诺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性开放承诺,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透明度等多个方面。尽管具体分类方式可能因不同解读而略有差异,但核心承诺可概括为以下关键领域和具体内容:
一、货物贸易领域
1. 关税减让
- 平均关税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至2010年的9.8%,降幅达36%。
- 工业品平均关税从14.8%降至8.9%,农产品从23.2%降至15.1%。
- 汽车关税从80%-100%降至25%,信息技术产品实施零关税(ITA协议)。
2. 非关税壁垒取消
- 取消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涉及424个税号商品(如部分化工品、机电产品)。
- 实施关税配额管理的农产品种类从1992年的53种减至2005年的8种。
3. 贸易权放开
- 2004年起允许所有企业(包括外资)自主从事进出口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制。
二、服务贸易领域
1. 分行业开放
金融业: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2006年全面开放);外资寿险公司持股比例放宽至51%(后取消限制)。
电信业:基础电信业务外资持股上限50%,增值电信业务放开至100%。
-零售业:取消地域、数量限制,允许外资控股(如沃尔玛、家乐福在华扩张)。
-教育/医疗:允许合作办学、合资医院,但保留限制性措施。
2. 市场准入模式
在160个服务分部门中承诺开放100个(远超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三、知识产权保护
1. 法律体系完善
修订《专利法》(2000、2008年)、《商标法》(2001、2013年)、《著作权法》(2001、2020年),全面对接TRIPS协定。
建立知识产权法院(2014年北京、上海、广州试点)。
2. 执法强化
加大侵权惩罚性赔偿(2021年修订《专利法》引入最高5倍赔偿)。
2021年查处专利侵权案件5.4万件,是入世初期的20倍。
四、透明度与规则对接
1. 政策公开
所有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在实施前公布,设立WTO咨询点。
-2001-2020年向WTO通报法律法规2.3万项,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2. 国有企业改革
承诺国企采购遵循商业考虑,逐步取消补贴(如2015年钢铁行业去产能计划)。
接受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约束。
3. 司法审查制度
建立独立于行政机构的司法审查机制(如设立国际贸易法庭)。
五、农业领域
1. 国内支持限制
农业综合支持量(AMS)不超过产值的8.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10%)。
2021年实际农业补贴占产值比重约2.1%,远低于承诺上限。
2. 关税配额管理
对小麦、玉米、大米等实施关税配额,配额内税率1%-10%,配额外最高65%。
六、履行情况与争议
1. 国际评价
WTO《中国贸易政策审议报告》(2021)承认中国“履行了绝大多数入世承诺”。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报告则持续关注国企补贴、技术转让等问题。
2. 遗留争议点
产业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被指通过补贴扭曲竞争。
数字贸易壁垒:数据本地化、跨境数据流动限制引发欧美质疑。
知识产权执法:商业秘密保护、网络盗版仍存挑战。
七、入世承诺的长远影响
1. 经济结构性变革
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38%升至2006年64%峰值,2021年回落至34%(转向内需驱动)。
吸引外资规模从2001年468亿美元增至2022年1.2万亿美元,存量居全球第二。
2. 全球治理角色转变
从规则接受者变为参与者:主导RCEP生效(2022),申请加入CPTPP(2021)。
2021年对WTO改革提出“中国方案”,主张发展导向的规则体系。
结语
中国入世承诺的履行推动了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但也面临新兴领域规则重构的挑战(如数字经济、碳中和)。未来如何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与捍卫发展权之间平衡,将是检验中国“制度型开放”成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