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趣网

​帕米尔之巅:骑着牦牛去办案

点击: 来源:迪趣网
摘要:帕米尔之巅:骑着牦牛去办案 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是古代人口中的 葱岭 ,也是塔吉克语里的 世界屋脊 。在平均海拔超 4000 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 60% 的土地上,屹立着

帕米尔之巅:骑着牦牛去办案

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是古代人口中的 " 葱岭 ",也是塔吉克语里的 " 世界屋脊 "。在平均海拔超 4000 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 60% 的土地上,屹立着边陲小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下称 " 塔县 ")。这里 " 一县连三国 ",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坐落于此。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小城承担起连通中外与守护边疆的责任。

在这座 " 云端上的县城 ",塔县检察院的检察官正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 2.5 万平方公里的辖区——相当于 4 个上海市的面积。或许你没有听过他们的故事,但他们始终都在,如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最忠诚的身影,也像帕米尔的花儿别样红。

没有路的地方

牦牛是他们的 " 翅膀 "

碰到石头太多、水太急、雪太厚的情况,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检察院检察干警会把车停在路边,再租牧民的马或牦牛去办案。

白雪皑皑的雪山脚下,两位身穿制服的检察官骑着牦牛在冰河中缓慢前行。水流湍急、寒意刺骨,牦牛却步伐沉稳,一步步踏实向前。

" 为什么要骑牦牛去办案?"

塔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鲁提甫拉 · 木太力甫笑着解释:" 我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塔吉克族人,小时候天天放羊,马、毛驴、牦牛都骑过,但有些山路马走不了——石头太多、水太急、雪太厚,就只能靠牦牛。别看牦牛个头大,其实很听话,性子温顺,还能自己认路。"

但对没有经验的干警来说,骑牦牛并不轻松:它比马更难驾驭,一旦 " 牛劲 " 上来,力道大不好控制,跑起来又特别颠,容易磨破屁股。

" 塔县老百姓大多数以农牧业为生,有些当事人住得偏远,我们就骑摩托车过去。碰到路特别不好走的情况,会把车停在路边,再租牧民的马或牦牛,一走就是几十公里,有时得花上一整天。路上变数也多,突然一场洪水、一阵泥石流就可能把人困住。"

鲁提甫拉 · 木太力甫语气平静地提及最惊险的一次办案,来回整整花了 6 天时间:" 那次我们是去马尔洋乡找当事人,前两天要翻越几个海拔 4500 米以上的达坂(指高山顶峰)赶路,第 3 天我们核实完案情,回程却遭遇特大泥石流,整辆车陷在泥里,门都打不开,情况十分危急,幸好护边员和部队人员及时赶来救援。大家借住老乡家暂避,第 5 天才动身,最终在第 6 天骑着牦牛艰难返回。"

这是塔县检察人的工作日常——作为新疆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检察院,这里的工作不只在法庭和案卷之间展开,更是在风沙、冰雪与泥石流中穿行。站在检察院门口,可见四周群山环绕:东南方屹立着海拔 8611 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面则是 " 冰山之父 " 慕士塔格峰,即使是 8 月也可能随时飘雪,穿着冲锋衣也忍不住打寒战。

" 小时候去哪儿都靠马、牦牛、毛驴,它们是高原最可靠的伙伴,也是塔吉克族人的‘翅膀’。" 鲁提甫拉 · 木太力甫说。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依然会骑着它们去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海拔 5100 米

有一群国门守护人

这里离天更近,却离家更远。从塔县出发,要颠簸 5 个小时才能抵达喀什市区。" 冬季大雪封路、路面结冰,夏季泥石流频发,这条山路阻挡了无数对团圆的期盼。" 塔县检察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凡艳峰说," 塔县县城没有中学,因为塔县海拔高,地理环境对孩子健康有影响,喀什地区综合考虑后,将学校定址在疏附县。许多干部的家在喀什市区,每一次回家都是一趟漫长的征途。近些年陆续有人调离,不是因为怕苦,而是放不下远在喀什的家人。"

但仍有人留下来。家安在这里,心也扎在这里。塔县检察院全院仅有 4 名员额检察官、17 名干警,却肩负着检察工作和边疆稳定的双重使命。干警中有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汉族,塔吉克族约占一半。

来自甘肃的女干部郑玉花,成了塔县检察院业务部门 " 留下来 " 的汉语办案骨干。她写的案例和信息多次被上级检察机关采纳,所办案件扎实稳妥、无明显重大错漏。但作为母亲,孩子远在喀什,她不得不在海拔 4000 米的高原与家之间来回奔波。

另一位汉族女干部郑欢,老家在河南。她坦言,高原上米饭、面条都得用高压锅煮,不然根本煮不熟,水不到 90 ℃就沸腾了。进塔县检察院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中原姑娘每天晚上望着煮不软的米饭偷偷哭,第二天又擦干眼泪继续上班。

尽管条件艰苦、案件总数不多,但对这个高原小院而言,压力依然不小。据塔县检察院党组副书记、检察长木尔扎依克 · 吾马尔江介绍,该院设置三个部门:第一检察部负责刑事案件;第二检察部负责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检察案件;第三检察部是综合行政部门,涵盖办公室、政治部、纪检和检务督察等职能部门。

" 我们既要完成本职工作,也需承担守边任务,定期选派干部与护边员共同训练和驻守。" 木尔扎依克 · 吾马尔江说。

每月院领导要带队去海拔 5000 米处的边境一线开展工作,车开不上去的地方,就一步一步爬上去,有时要垂直爬升五六百米,即便在高原长大的人也不得不吸氧缓解高原反应。7 月、8 月汛期,他们可能要随时到防洪点抗洪抢险;日常还要进村为牧民讲法律、解纠纷、送温暖。

海拔 5100 米的红其拉甫口岸位于塔县与邻国交界的边境线上,是我国一类口岸,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远远望去,如雪亮长剑矗立在冰峰之间,界碑上鲜红的 " 中国 " 二字被冰川映照得发亮。虽然寒风凛冽、氧气稀薄,却有人常年坚守。除了与护边员巡边,检察干警还与塔县公安局民警、红其拉甫海关工作人员共同协作,维护国门安全、口岸稳定,并走访摸排公益诉讼线索。

在这里,坚守本身就是意义。口岸附近的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有一个红色教育基地——五星红旗下刻着 "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 几个大字。派出所民警介绍说,他们现在和塔县检察院在维护边境安全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对派出所办理的重大、疑难、复杂刑事案件,检察院应邀依法介入侦查,就侦查方向、证据收集、法律适用等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 没有祖国的界碑,

哪有我们的牛羊 "

除了日常办案,塔县检察院干警还需翻山越岭,走进一个个村落,开展 " 民族团结一家亲 " 活动。

" 检察干警与少数民族家庭结为‘亲人’,不是挂名,而是走心。" 凡艳峰说。" 结亲 " 后,他们会定期上门探望,带去米面油茶,更耐心倾听困难,努力帮助 " 亲人 " 解决看病、上学、就业等实际难题,让高原上的 " 亲戚 " 不再感到孤单。

高鼻梁、深眼窝的检察官助理甫拉提江 · 克力木是塔吉克族,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 我们这儿有句话:见一次是朋友,两次就是亲人。" 在塔县提孜那甫乡兰干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甫拉提江 · 克力木根据检察院党组安排扎根基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走近困难群众,实实在在为他们排忧解难。平日里,经常联合乡司法所和村委会调解室工作人员,共同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 只有矛盾化解了,心才能贴得更近。" 甫拉提江 · 克力木说。每周一升国旗后,他会利用入户走访时间,向大家介绍公益诉讼检察、刑事检察等检察院的职能,让老乡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

作为边境县,驻村干部经常前往执勤点,与护边员一同巡逻,反复叮嘱大家注意安全、保守国家秘密,丝毫不能马虎。甫拉提江 · 克力木常去村中的草场,帮老乡一起垒 " 牛粪 " ——至今仍有不少牧民靠捡拾干牛粪生火。夏季一般不买煤,柴火烧完了,就靠牛粪做饭取暖。那些干牛粪堆得整整齐齐,像一堵厚厚的墙,冬天还能挡风。

甫拉提江 · 克力木对从提孜那甫乡走出的 " 时代楷模 " 拉齐尼 · 巴依卡常说的那句话极为认同:"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拉齐尼 · 巴依卡一家世代戍边,用生命守护祖国西大门,被人们称赞为 " 永不折翅的雄鹰 "。

" 这句话深深印在大家心里。再苦再累,我们一想起他,就觉得自己还能再坚持一下、再多做一点。" 甫拉提江 · 克力木说。

由于塔县以牧业为主、百姓随季节转场,许多工作常常得 " 追着牧场跑 "。塔县检察院检察干警每月都要入户了解情况,哪怕只有几户人家也绝不敷衍。

由于塔县以牧业为主、百姓随季节转场,许多工作常常得 " 追着牧场跑 "。检察干警每月都要入户了解情况,哪怕只有几户人家也绝不敷衍。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雪山脚下、牧民的帐篷边、牛羊群中,他们不仅是 " 牦牛骑士 ",更是 " 边疆的法治使者 " 和 " 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

把 " 法言法语 "

变成 " 馕言馕语 "

" 农牧民法律知识相对薄弱,只有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把‘法言法语’转化成通俗的‘馕言馕语’,讲得实在,大家才听得进去。" 检察官热依汉古丽 · 麦麦提热伊木这样说道," 为了打通普法的‘最后一公里’,我们骑马跟随牧民转场的脚步,深入偏远牧区,把法律知识送进毡房、带到家中。"

在海拔 4000 米的牧场,检察官们结合真实案例,讲解危险驾驶、劳务纠纷等与牧民切身相关的法律问题,介绍公益诉讼检察和民事检察职能,并耐心为其答疑解惑;为帮塔吉克族老人追回被拖欠的工钱,鲁提甫拉 · 木太力甫在海拔 4800 米的矿区连续蹲守 5 天,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旧疾复发;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他们持续开展 " 法治进校园 "、返乡学生座谈等活动。在塔县检察院全体检察干警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当地未发生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年来,他们的普法足迹覆盖全县 47 个村落,成功化解矛盾纠纷 50 余起," 有事找检察 " 正逐渐成为高原群众的普遍共识。

塔县检察院大门口有一个公交站叫 " 检察院站 "。这是为方便群众找到检察院特意设置的," 下一站,检察院 " 将为高原法治提供更广阔的途径。据悉,近三年来,该院共办理民事行政检察案件 10 件、公益诉讼检察案件 130 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 30 余万元;涌现出喀什地区检察系统先进个人 2 名。该院 2021 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喀什分院授予 "2020 年公益诉讼检察典型案例突出贡献奖 ",2023 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安建设领导小组评为 " 自治区平安建设先进集体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的 "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 理念在这片高原上落地生根,成为边疆法治建设最真实的实践。

塔县氧气稀薄,常年坚守难免付出身体代价。许多干警退休后不得不迁往喀什——心脏承受不住,记忆力也在衰退。木尔扎依克 · 吾马尔江是高原上长大的塔吉克族人,他也轻声感叹:" 我今天看完书,第二天就忘了,好像从未看过一样。" 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为何而来。在检察院里,各民族的干警彼此用普通话交流;一旦下乡,少数民族检察干警就是翻译,是桥梁,是传递理解与信任的使者。他们走进雪山草场,送去的不仅是法律知识,更是一份温暖的陪伴与守护。

这里物产并不丰富,所需物品大多需从 300 公里外的喀什运来。但他们说,帕米尔牦牛肉是香的,慕士塔格冰川水是甜的,石榴籽一样的人心是暖的。

苦难不言,却刻在他们晒出高原红的面容和或多或少的病痛上;牵挂不说,都藏在了每一次与家人视频通话后的沉默里。选择坚守,就是塔县检察人最硬的骨头、最响亮的回答。

声明:本文转自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在此致谢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长按下载关注

相关文章